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总结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意义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8-04-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由于地处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家庭学习条件、学习环境比较差,导致他们学习比较被动,学习习惯不佳;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很多学生,课前课后没有预复习,上课不做笔记,不认真听课,课后抄作业,学习很被动,依赖性很强,进取精神不足等等。我们认为就是这些不良的习惯,影响了学习效率,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人说:“习惯是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人们普遍的共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学生学习之初开始,因此,小学乃至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加的重视对学生良好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处于义务教育后期的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质量较低,教育理念落后以及较城市地区更加巨大的升学压力等等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对农村地区中学生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目地

  1 、养成良好的反思行为学习习惯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良好反思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进行学习反思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因探究,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从小养成良好的反思行为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 、养成良好的反思行为学习习惯,为农村地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

  良好的反思行为学习习惯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而学生的课程生活主要是依托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来支撑和表现的。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反思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自觉”、“自强”到“自动”自然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农村地区初中教育阶段比小学和城市地区学校有更加独特的特点,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和农村人观念的限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学习阶段往往只有九年,而初中就是大部分农村孩子最后的受教育阶段,因此,养成良好的反思行为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更是对他们走上社会的提前约束。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而到达教育的真正目的。

  3 、针对现实教育需要,解决存在问题

  我们针对的是农村地区中学教育现存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且参与人员全部是来自农村地区中学教育的第一线,对农村地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直观和深入的认识。一直以来,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缺乏,使得教师们每天沉溺于应付琐碎繁杂的日常教学事务,把自己深藏在教材和学生作业本之中,客观上缺乏时间和精力来对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梳理。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找出操作性较强、具体的、针对农村地区学生反思行为习惯的适用培养方法,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改善班级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理论涵义、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基本概念涵义

  1、“学习行为习惯”

  学习行为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不良习惯与良好习惯,前者如作业拖拉、缺交、抄袭、考试作弊等,后者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习惯。

  2、“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1) 我们所说的“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就是指要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农村中学生最大的特点:纯朴,但各方面习惯较差。

  (3)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是:家长或望子成龙,但教育无策;或做工较忙,又宠爱过度,对子女学习疏于关心等等。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4、弗拉威尔的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元认知体验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认知活动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使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主体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策略。

  5、 徐崇文“学会学习”的先进理念: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且潜能巨大:要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一定要“学会学习”,要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还要学会享受学习。实际上要帮助同学们培养学习情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成为学会享受学习的人。

  (三)可行性分析

  1、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学习型人才,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条件。

  2、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适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课题。

  4、我校教师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总结影响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反思行为学习习惯的主要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与老师的影响。但学习兴趣往往更多地受老师教学的影响。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初步的形成,但是还没有完全的明确学习目标,因而这种学习兴趣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多种因素的干扰。例如学生喜欢某个学科,就能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上表现得出奇好,而所谓的喜欢某个学科仅仅是因为喜欢该学科的老师或者是某一次考试成绩较好等原因。因此,对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尤为重要,要运用各种方法使他们的兴趣成为固定的习惯, 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2、性格

  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过程中个体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如果说兴趣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催化剂,那么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是学习习惯的形成的长期保证。从研究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本次调查的结果中看,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性格大部分趋于内向,表现为胆小、从众、、孤僻、害怕交流等。这种性格类型不利于创新型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具有踏实、肯干、有上进心等特点,这就要再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扬长避短,找出合适的方法。

  3、家庭因素

  农村地区学生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又显得力不从心。其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占多数,他们重视子女的培养,并且在学业上也指导孩子。也有个别父母,虽然自己文化不高,但重视孩子的学业,对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孩子的将来不要像现在的自己。但是,大多数家长由于个人文化程度所限,别说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是对孩子的学习都无力顾及。

  另外,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缺乏,校点分布分散,群众文化基础差,而初中学生又往往是集中在乡镇中心的学校学习,大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都是寄宿制的,一周只回家一次,这使得学生和家庭的接触时间更少,更不说受家庭的熏陶了。

  4、教养方式

  现阶段,不管是城市地区家庭,还是农村地区家庭,在教养子女上都存在过分溺爱的现象。家里一个孩子,众爱集于一身。孩子的要求不管合不合理,都尽可能地一一满足。在这种环境下,时间长了,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就没有约束力,自制能力差,在学习上没有上进心。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受一点委屈,甚至出现某些家长不理解老师的管教方式而到学校去为孩子打抱不平的现象。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依赖性强、浮躁、容易气馁,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百害而无一利。

  5、期望值

  望子成龙的思想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着广泛的基础,在农村地区由于升学压力显的更加明显,有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不理会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导致唯成绩论,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另一方面,有的家庭条件较好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发展,强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虽然农村地区由于种种限制,补习班还不普遍,但是这种风气已愈演愈烈,导致孩子压力过大,产生厌学心理。

  四、教师因素的总结

  1、教师的职业精神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发展中求知的孩子,教育的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主要是在各科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多数教师虽然都在传授各学科知识、技能和技巧,并未有意识地教导学生应该怎么样对待学习,而学生却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受着各科教师的师德、教学态度、风格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学习的一套认知、情感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农村地区广大教师扎根基层,在最艰苦的地区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教学态度,勤恳、奉献的敬业精神。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班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教师的一次模范行动的作用胜过千百次说教。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信息较为缺乏,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少,加之农村地区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高,更容易得到人们尤其是农民的尊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往往把教师奉为偶像,很愿意对老师的言语、行为进行模仿。所以,老师要注重榜样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影响学生好习惯的形成。

  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学习成绩。老师上课的方法,对学生的注意与了解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很大的影响。讲课生动有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宽严结合、赏罚分明的老师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注意程度、喜好程度、表扬次数等学生子的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现在的老师不断要有文化,而且要不断学习,钻研教法,提高业务能力,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接受、让学生喜欢。

  4、教师构建的环境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学习环境。教师提出的要求、采取的方法、监督评价对学生习惯的养成的快慢、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五、其他影响因素

  1、 同伴

  同伴之间由于年龄、性格、心理发展水平的接近与相似,使得他们容易模仿或者向他们认为较强势的那一个人去学习。因此,在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发现班级中好的榜样,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榜样,有意识地宣扬这些榜样。同时重视对学生同伴群体的引导,以免学生接触不良的同伴群体,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家庭中,家长要多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对于他们的交友行为给予支持,但是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的交友以指导,避免学习不良或者行为不良的学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最主要的、最关键的环境,它通过其自身的一些显性条件(如教学设施)及一些隐性的条件(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总结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成果

  1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初步形成,但是还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农村地区学生的特点,如学生更容易亲近自然,对显像知识更为关注,对新鲜事物接触较少(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课有浓厚兴趣)、对外界知识获取有限(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着天然的排斥)等等。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引导或修正,对学生有较大兴趣的学科要着重巩固,利用多种手段使这些学习兴趣转变为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缺乏兴趣的学科要更加重视,应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改变学生的兴趣点,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简单的英文影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实物和音像教学把过去单纯的由听力训练变成视听练习。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能让他们乐于学习,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这样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的认知调控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改善学习状况。

  2、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提高。

  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也不局限于听课和做作业。他们的学习已从课堂、课本拓展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等各个领域。

  (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能以点带面,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学生能够先透彻理解某个知识点,然后通过对照、联想,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带动其它相类似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以某个知识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展开探究,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两年多来,共有30多人次在晋江市级以上比赛获奖,获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2)有及时总结、归纳、联系、整理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在学习完每一单元、每一章节之后有及时总结、归纳、比较、联系、整理成知识网络的习惯,总结出知识相互联系的某一条主线,达到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3、创建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环境。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好的学习环境,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有一种能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与行动的环境。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现行教材与学校教育把学生与社会生活分隔开来,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不能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因而抑制学生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建构与现实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学习在问题情境中独立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好的学习气氛是创新性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它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为此,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学生之间要密切合作。

  (3)创造自主学习的各种条件。首先,要供给充分的信息资源,主要指除教科书外的各种参考书,辅导教材等,其次,要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人力资源,第三环境资源即为学生营造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探索和创造之中。

  4、 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能学、学会、会学

  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本研究人员总结出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好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等等。这些好的学习习惯考学生自觉养成是有困难的,例如课前预习的习惯,除了部分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意识,其他学生除非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否则不会主动认真地预习。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引导这些习惯的养成,除了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之外,还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可以把两个班级放在一起上一节大课,两班的学生之间或明或暗的就有一些竞争,课堂上讨论或提问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另外,一些学生缺乏这些学习习惯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学习,而是对这些习惯不得要领,即使按照这些学习习惯进行学习也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明确的指导学生,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明确要求,教会方法,反复训练,使学生通过掌握这些习惯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达到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的。

  5、创设了进取向上的课堂情境,发挥集体的力量

  班级是每个学生在校园里的“家”,成员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要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处于自觉约束自己学习行为的情境中。对于学校来说,要制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定时的举行学校集体活动,通过比赛、表演等形式来展现学校行为规范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了学习习惯的良好的环境,从而为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时,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中创设相同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样地习惯是不受欢迎的。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演讲,班级检查和评比以及教师讲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例的形式,来让学生辨别哪些行为是受欢迎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有的,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受欢迎,什么样的行为大家不喜欢,这样学生会努力朝着大家认可的方向来改进自己的行为。另外,针对学生的模仿行为,要树立一些学习上的榜样,如可以把课堂笔记做的较好的学生的笔记让学生传阅等等,还可以邀请从本校毕业的考取著名大学的校友回校做报告,给学生们一些震撼和启示。

  6、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把良好的反思行为学习习惯培养生动化、快乐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处于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获取信息较为多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要求,关注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语歌曲、听英语故事会、小作文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还有三分钟Free Talk、值日报告、问答、对话、朗读、复述、角色扮演、情景会话、讨论、想象、讲故事、猜谜、游戏、抢答等各类比赛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语开展的生帮生结队子活动开展的十分成功,用结对子生帮生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同学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促进优生更优,后过生转优,为每一个想要进步的同学提供帮助。数学组朱江河老师给高部学生举办学习方法讲座等。

  7、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课题实验的引领下,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实验研究,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研讨、总结、交流和反思,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涉猎教育前沿理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教育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教师们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的教材观,树立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的教师观,树立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学生观。教师的备课、授课等工作中,开始围绕学生去进行,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尤其是结对子活动的开展,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特困生,及时给予鼓励。被遗忘的孩子大大减少。

  8、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启发引导,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创造性。教师能够以布鲁纳的“发现法”、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国际教科文组织“学会学习”为理论指导,以教学基本程序:“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练习、运用——评价、小结 ”为指导框架,构建适合学生自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各种变式。

  七、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对策

  经过一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目前尚存在的主要困难及我们将采取的对策如下:

  困难之一,参与研究的教师可能缺少必要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对策是:加强学习,组织研讨,请专家指导等。

  困难之二,由于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一时较难改变,学生的思想反复性大。对策是: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加强正面教育,使学生树立信心,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步实现教学的民主性。

  困难之三,学生的课外学习习惯,教师往往难以控制,而本地农村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缺乏科学性,有的甚至疏于关心。对策是: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发放各种联系卡,及时取得信息反馈等等。

  困难之四,学习习惯养成问题也是一个德育课题,它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难免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与挫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态度往往较难控制,他们的消极将会导致研究的失败。对策是: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反思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不仅要学生自身的反复训练和强化,还需要家长、教师等的配合和引导。农村地区中学生有着与其他地区和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的促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怎样激发学生反思英语学习习惯的内在动力    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与“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