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5-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指出:“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可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征。”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然而,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出于对动态生成的过分关注与宠爱,这样不但没有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语文失落,课堂失控,教学游离目标,“生成”最终也沦为“无成”的尴尬境地,“生成性”的课堂,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如何在教程中建构“生成性”的课堂呢?

  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精彩的生成。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一、预设——生成的天然保障。

  关注“生成”并非舍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同样如此。精心预设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设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定出更为周全的策略。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互动生成起来,我们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考虑更多的如果。

  如:《卜算子·咏梅》预设方案片段

  师:自由读这首词,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生回答。)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喜欢她的美丽。

  师:(引导)词中怎样描写她的美丽的?(引导生诵读。)

  (2)她不怕寒冷,非常坚强。

  师:(引导)说说冬天的景象。(风、雨、冰、雪……)词中是怎样描写的?并联系其美丽的形象,突显坚强。

  (3)她是报春的使者。

  师:(引导)想象她是怎样呼唤百花的?说说春天来临的烂漫景象。

  (4)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她还是那么默默无闻。

  师:(引导)回忆梅花的美丽与功劳,说说她在烂漫的春天里,看到百花盛开,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了精心的预设,面对生成,教师才能镇定自若,从容自信。应对自如。

  二、呵护——生成的理性土壤。

  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生成是动态的,学生生成的状态又不同,因此,它容易被忽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对学生多一些欣赏,启动教学机智,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如: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我发现一位学生正低头画着什么,走进一看,原来他在课本插图上郑成功的眼睛下面画上了眼泪。我顺势引导学生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于是,学生有了各种精彩的回答。有的说:“郑成功流的是激动的泪,经过郑家军的浴血奋战,宝岛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看到台湾人民如此高兴,郑成功怎能不激动呢?”有的说:“郑成功流的是欣慰的泪。在他的帮助下,高山族兄弟学会了新技术,郑成功心里感到欣慰。”这是课堂即兴生成的环节,因为教师的细心,建构了教学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搭建平台,鼓励学生释放情感,表达见解。

  从教师方面讲,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还要去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

  《书圣王羲之》一文紧扣课题,围绕“王羲之学画”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赞扬了王羲之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突破重点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板书课题时,我这样写:“书圣王羲之”,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您把‘羲’写错了,不是‘站立’的‘立’。”“对呀!”学生一致表示赞同。我故作惊讶:“可我们通常都写成‘立志’呀,难道书上写的都是千真万确的吗?”教室里一片沉寂,只有翻书的声音。不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我刚查了字典,字典上没有‘励志’这个词,可能是书上写错了吧?”“不对!‘立志’就是立定志向,‘励志’从字面上解释含有‘鼓励,勉励’的意思。‘励志’一词让人体会到徐悲鸿的决心很大。”“‘立志’可以理解成立定志向,不也能说明徐悲鸿的决心很大吗?”“对呀,我也很赞成这位同学的看法,‘立志’和‘励志’的意思本来就是很相近的嘛!”见学生又是一阵沉默,我趁机扇了一把“火”。于是,新一轮的探究开始了,有的学生从第一节中的“刻苦努力”体会到徐悲鸿在受到外国学生嘲笑前就曾立志成才,被激怒后他“更加发奋努力”,悟出“励志”比“立志”决心更大。有学生画出了写徐悲鸿奋发努力的句子,证实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由此体会到王羲之立志决心大。有学生发挥了想象,徐悲鸿在法国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时、他总是不断勉励自己,一定要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因为他总是不断勉励自己,从不动摇自己的志向,所以,用“励志”比“立志”更加恰当。

  看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我不禁暗喜:这不就是语文教师一直期待的境界吗?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书让学生读。话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尽管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很重要。“水不激不发”,在突破重点时,不妨设计一两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品读文字。上一案例中,我故意出错,后又质疑“难道书上写的都是千真万确的吗”,使学生改变了“教师为上,书本为上”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当学生在两个词语意思是否一样产生分歧时,我又趁机“点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了感悟“励志”、“立志”哪个更恰当,他们主动地走进课本,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深深地悟,因此,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

  教师要经常性地回味和咀嚼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得失会心,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又对自己本身如何教学进行了一次“回授”。我们更要作出书面的记录、分析、反思,多开展集体性的研讨、将课堂教学真正做为自己研究的事业来对待。勤积累,多反思,你就能更敏锐地捕捉住有效的生成资源,把师生的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广的领域。我们强调要充分利用动态资源——学生学习中生成的种种因素,使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犹如一把“双刃剑”,横在所有有志与改革课堂教学的语文教师面前,它可能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亦可能只是画蛇添足,使课堂误入歧途。前者,是我们追求的艺术境界;后者,我们则应该大声喊听。总之,我们不要固守预设而失去生成契机,也不要因为迷恋生成而使生成“无效”频频,使我们美丽的语文课失去她的“魂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早读课真正“活”起来    下一篇:让教育走向智慧——浅谈语文感悟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