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教育走向智慧——浅谈语文感悟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5-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情感参与,把感悟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通过感悟来经历学习过程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经验,学会主动学习,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悟

  让教育走向智慧——浅谈语文感悟教学

  教育是什么?作为教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而我更欣赏和感动与这样的定位——教育应该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感动,是一种获得提高与完善的过程。而承载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表明了语文教育“养成”的观点。一个“养”字,能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自主发展的作用,反映出“语文素养”不是单纯靠老师“教”的结果,而是学生自己将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感悟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载体积淀的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人文精神,获得心灵的触动乃至感动,思想的震撼与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感悟:学习的一种过程和方式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过程和方式。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情感参与,把感悟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通过感悟来经历学习过程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经验,学会主动学习,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二、让学生在文本感悟中披文入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的寓意深远,足以让我们叹为观止。而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入作品,获得情感体验。二者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现代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成为这一理念的实施者。

  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但是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而我们对于这种情境的体会,大概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任由心灵飞扬。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在共同研究中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文学形象的人性美,作家创作的风格美,以及作家高尚的人格美。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如教《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跨上战马,踏上征途,日行夜宿,离乡越远,思乡越切。经过点播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入情入境,在理解木兰英雄气概的同时去感悟另一种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当看到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时,此时此刻,教师再多的讲解相对与学生从心灵深处发出的震撼都是苍白而肤浅饿,惟有融入他们的声音中,一起去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与精神之美。还记得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是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衣袂飘飘的公子,伫立在杨柳依依的岸边,头上一弯残月。教师让学生依凭着秋天的晨风,秋天的残月和依依的杨柳,透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此时此刻词人心中的千般凄苦,万般愁怨及无尽的相思……我想,许多年之后,也许当学生回想起这首词时,依然会充满深情和感慨。

  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而课堂正是通过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与互动,达到情感共鸣与回应的舞台。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自己的感悟而得到的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让学生在交流感悟中感受成长

  还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过这样一首小诗:“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染他在眼泪中体会眼泪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 读后竟涌起莫名的震撼,于是,心中记下了。人们常说,现在的学生不容易被感动,也不会感激,而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体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认识到,其实语文学科也可以填补这份空白。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一处景物,一份心情,一种情感,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体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之一。记得一次语文阅读交流,有位学生选了《感悟成长》,开始读得很小声,见同学们都被作品内容吸引住了,声音逐渐变大,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朗读的声音由清脆而渐渐模糊,教室里依然是一片安静。读完后我发现这位同学的眼里含着泪珠。后来在交流感悟中才恍然大悟,这位学生和文中的“小雪”竟有着同样的遭遇:同样的苦涩辛酸,又同样的善良和坚强。在同学们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真挚的情感,体会到了学生情感的成长。是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 。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分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

  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感悟作品中的情感,感悟生活,感悟万物,进而感悟自我,感悟自己的情怀与思想。我想,在学生无数的感动、叹息和奋发中,生命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了升华。正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也正是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我,并能进一步地规划人生!

  语文是温馨的,语文是智慧的,语文是诗意的,语文是激情的,语文是博大的。作为语文教师,让我们关注文化,关注生命,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大智慧的教学,让我们每一个学生个体通过语文学习而感到无限的快乐,让学生生命通过语文学习而感悟人生的精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下一篇:浅谈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几点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