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体育论文

体育教学中学生畏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所属栏目: 体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8-06-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体育课是学生们较喜欢的科目之一,之所以喜欢体育课,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可以活动、锻炼身体,可以做游戏,可以玩篮球、足球、排球……体育课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身心自由发展的空间。可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仍然有一部分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害怕上体育课,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这种畏惧心理呢?

  1 体育教学中学生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1 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小学体育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害怕参与竞争,不敢表现自己:或是等到教师已经指定别的学生表演时,他才敢在下面悄悄地模仿;被教师点名展示时,也是扭扭捏捏,满脸通红;一些本该会回答的问题或会做的动作,因为胆怯、缺乏自信而不敢回答和展现……学生们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那些呢?

  1.1.1 生理、体质

  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1.1.2 学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学习成绩欠佳等),从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时的学习中,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1.3 缺乏学习动机

  动机是行动的内驱力,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力。在教学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动机,对学习产生冷漠心理,进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勇气,引起消极情绪,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有的体育项目,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克服所遇到的困难。部分学生也正因为缺乏良好的动机,所以一遇到某些体育项目就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没有动力。

  1.1.4 有失败的经历

  体育运动是身体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以外情况,造成了一些伤害事故。一些学生在以往的运动中经历过伤害,当他们再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经历相似时,伤害事故的情景就会再现,造成了畏惧心理。

  1.2 教师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和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也会造成学生畏惧心理的产生。

  1.2.1 教学方法不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去完成整个动作,而是一下就要求学生做完整个动作,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学习较难动作时,心理产生顾虑,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失去了完成动作的信心,影响了动作的完成。

  1.2.2 教师的自身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的语言、仪表、示范等等。在学习中教师动作示范不准确,语言表达动作要领不精确,这样使学生对动作模糊不清,对动作技术不理解,就会引起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愿练习,在练习时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伤害学生自尊的举动,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

  1.2.3 教学要求不一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如果体育教师一味的、不分层次的统一标准、单一要求,就使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又产生畏惧情绪。其次少数教师对学生又不能平等对待,往往容易冷落差生,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也随之产生。

  分析了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那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2 体育教学中克服学生畏惧心理的策略

  2.1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及时的渗透,引导。

  2.1.1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第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大胆、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第二、要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活动。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培养体育骨干,发动他们去帮助有畏惧心理的学生,这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事实也证明,很多时候,他们的话比老师更起作用。第三、激发学生情感。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使课堂气氛和谐,生动活泼,并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对基础差的、胆小的、心理恐惧较重的学生,千万不能嫌弃他们,而应更加关心体谅、热情帮助和循循善诱。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理智改变、克服不利因素,使恐惧心理降到最低限度。

  2.1.2 培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传授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练习过程中传授一些容易掌握的小动作,从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畏惧心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儿童少年的自信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心态。在教学中,对动作的完成给予及时的鼓励,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改变那些自认为不行的学生的心理结构,逐步改变其自信心不足的状态。

  例如及时鼓励予以强化法。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又是初学,不可能很快地掌握好动作,特别是一些女生,出现滚不正,成“蹲立”起不来的现象,而看到其他同学都能翻过去,又能完成整个动作,就认为自己不行,学不会,丧失信心。这时,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从正面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做得好的一面,并帮助练习,改进方法,直至见到成效,使自信心不足的状态逐步得到改变。

  又如创造条件予以表现法。对自信心缺乏或不足的学生,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这不仅能满足小学生好表现的欲望,而且还能在表现中帮助其逐渐克服和矫正因缺乏信心而带来的自卑和胆怯心理,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例如,我在五年级教授“侧向助跑跳高”中,抓住了时机,有意识地让某些学生在大家面前做动作,即使做错了也不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把错误动作纠正了过来,表扬他们勇敢的精神。即使是微弱的优点也给予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战胜自我的良好心理。

  2.2 加强教学准备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如何加强教学准备和改变教学方法呢?

  2.2.1 准备充分,创造安全氛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增加难度。其次,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各种诱导手段要合理采用。当学生出现或者可能出现错误动作时,要有预见性,并做好变换练习的准备。再次,要做好器械安全检查工作,从而营造一个可靠的上课环境。

  2.2.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技术上和心理上逐步引导学生。如采用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又如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再如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    下一篇: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