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高中政治习题课中的“师说”与“学说”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8-08-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中政治新的课程标准,在《前沿》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处处无不渗透着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怀。于是在落实新课标的前十年里,大家都在积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而无论是何种模式,其本质都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低效的课堂模式。从目前来看,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各级学校的新授课中体现的较为充分,收效良好。然而对比我们的习题课,却显得问题重重,迫切需要更多的专家和教师进行探索。笔者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故写此文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高中政治习题课的重要性及现状探究

  众所周知,高中教育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高考大纲也要求学生具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目标的形成和实现,单纯依靠新授课是无法支撑的,扎实的教材知识和适量的、有效的练习,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步骤。如果我们从情境式教学的角度去审视习题课时就会发现: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是围绕着某个或某些知识要点,从不同角度创设的各种情境,而且这些情境一般比我们教师个体所能创设的情境要丰富的多,所以配之以画龙点睛的设问,既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发生的。另外,如果习题课的课堂引导得当,处理好“师说”与“学说”、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等关系,还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然而,在占教学工作三分之一左右的习题课上,大多数教师往往以时间紧张为借口,又恢复到了传统教学模式,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统统抛到了脑后,一言堂现象严重,高级一点的是讲答案、讲题意、讲思路、讲方法,就题讲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收效甚微,对习题课毫无兴趣。低级一点的则是对答案、念答案,同学之间互相批阅,习题课更是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得分得在哪儿,失分失在哪儿,答案为什么如此设置,以及如何把握这类题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们普遍抱怨的强调了无数遍的问题学生还是照错不误,其实原因也许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逐渐减少外部控制,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过程的引导者和护航者、合作者,同时同学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智慧为大家所共享,从而实现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理解的意义建构。将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与我们的新课标理念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二者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都能参与到研究过程中来,慢慢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使学生逐渐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三、高中政治习题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讨

  要从根本上创新习题课模式,提高习题课的实效性,除了教师要从理念上进一步贯彻新课改理念外,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处理好“师说”与“学说”的关系,即什么时候教师说,为什么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学生说,怎样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具体分别以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为例:

  北大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递交了《进程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对随迁子女的认定条件、父母条件、政策落实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 A.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C.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这是必修二《政治生活》中一道很经典的题,但对于第一次见到的学生来说,迷惑性还是很大的,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A选项,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四个步骤:

  第一,请成绩中下游的同学分析该题所涉及的知识考点:区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以及各自的具体途径,并请该同学试着说出其区别,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如果是高三复习课,还可请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和建构。

  第二,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提炼:专家就某个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同时结合刚才大家谈到的决策和监督的区别,排除B和D选项。同时肯定大家对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这两个易混点的理解到位。

  第三,小组内根据课本中“专家咨询制度”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定义,讨论这两个具体途径的区别,并发言,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争论、商榷,最终在A和C选项中做出了正确抉择:C。

  第四,教师设问:该题带给你什么启示?

  看似简单的四个环节,实为教师为处理好“师说”与“学说”的关系而精心设计。

  首先,前三个步骤中请学生根据材料点出其中涉及的考点并对相关知识体系进行建构以及对材料进行提炼和最终的对比、争论得出正确的结果,这一过程巧妙贯彻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应遵循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本原则,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繁琐的字词表面,而是深入问题的本质,最后的启示设问则意在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这一道题的对错,而是通过这一个情境加深对相关知识及类似习题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从学生行为角度看,较好地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动态的有机统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翻阅课本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交流和质疑,使大家更了解彼此的想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所谓的“理不辩不明”,从而最终让学生成为问题的直面者和解决者,体会到从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思维过程。

  最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力求起到激励和鼓舞的效果。在设问设置和发言机会方面,总有一些是教师预设的,所以教师需要习题课前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细致了解,并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为各个层次和各种性格的同学搭建自我展示和发展的平台,逐渐使所有学生都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和会说。

  材料:城镇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民工进城。他们虽然在城镇工作,但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方面并未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为不完全城镇化人口。东部某省某中心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各社区充分发挥社会融合功能,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同历决策过程,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和睦相处。

  结合材料,说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社区自治和决策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管理,有利于保障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②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管理,有利于农民工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③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农民工共同经历决策过程,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④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有利于保障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学生不喜欢做主观题,更不会做主观题,答主观题常用的方法是想到哪句写哪句,得分多少全靠运气,更找不到提高的技巧和抓手,这便是我们面临的比选择题更悲观的现状。为此,我更加注重让学生说,在“学说”的基础上,真正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加以引导,增强“师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请一两位同学自愿将自己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并讲解自己做题时的思路,然后其他同学可发表见解:这份答案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个人展示、陈述理由与同学间互评,使得更多学生的观点在社会协商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也是每个学生对他人观点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般会经历从模糊到较为清晰的发展变化。但要形成系统的、最为清晰的答题思路和规范的答题要点,还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点拨。

  所以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题目中材料属于“形同虚设”类型,即材料本身并不能给我们以思路启发,所以重点分析设问,并请同学们找出设问中的关键词:农民工、社区自治和决策,所以此设问即可拆成两个小问题:为什么让农民工参加?让农民工参加什么?引导学生从做事情的主体和事情本身两个角度寻找理论和现实依据,接下来的寻找依据的工作交由小组内和小组间合作探究即可完成。依据找准之后就该生成答案了,在培养学生规范性答题方面,此次我采取了对比法:将参考答案投影展示,并将每一要点中的理论和联系实际部分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然后请同学们对比刚才的所展示的试卷和自己的答案,总结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不足。

  最后,对比高考考核的四种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启发诱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认清事情的本质:答案来自于哪里?答案来源于设问、材料、课本、平时的积累。答案如何组织? 1、分点、标序号;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在前,材料在后)3、使用专业术语。

  在此次主观题讲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体验式教学,一是体验互讲互评的快乐,二是体验答案生成的过程,三是体验从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普遍性再到特殊性,即从个性到共性再到将来更多的个性的认识规律。教师做到了“不越位”:学生自我展示答案,其他同学指出优缺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两个角度寻找依据——通过对话商讨,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知识调动和重组。同时,教师也做到了“不缺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和提升两个方面上。首先通过样卷的展示,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在讨论中又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从设问中找角度、找思路,思路找到后,又通过对比法启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要素。最后,在做题技巧和规律的点拨上,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的实效,每一步都用心良苦。

  高中政治习题课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如何处理好“师说”与“学说”的这对矛盾,关键在于真正认识到教师今天的“说”是为了明天的“不说”或“少说”,学生今天的“说”是为了明天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后更“敢说”和更“会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习题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全程参与到习题课中来,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享集体智慧成果。综上所述,高中政治习题课堂中所应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政治教师去研读和体会,并将之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长远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也谈物理课堂三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