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论文浅议语文素质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0-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面向未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势在必行。

    关键词

    语文   素质教育   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各种制约因素,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能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下面是我对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些认识。

    一、素质教育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是对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包含身体素质及其细分)、社会属性(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音乐素质等及其细分)总的评价,它是对人被作为独立的生物体所进行的评价,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含人的个体与各种群体)之间发生的所有联系的人文评价。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兴趣和特长和谐统一地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3]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3)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地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对于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说:“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4]朱镕基总理说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5]刘斌同志解释说:“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呢?二者的关系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语文教学中包含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存在于语文教学之中。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必定也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1.素质教育具体到语文,它起着宏观的理论指导作用,是语文教改上的方法论。如: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一直在努力进行如何让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课文语言等方面的改革实验。2.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改革又在不断丰富着素质教育的内涵。3.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又扩展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

    二、语文素质教育诠释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既有同一的一面,即认清语文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应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明确“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还应认识到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积淀在于应用,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素质教育即语文教学中有关人的素质的教育,具有多种含义。

    1、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就是指语文基础教育,就是指语文教学要从语文“应试教育”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位上来,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

    2、要求语文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突出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社会因素教育,也即跟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个性教育、学习教育、创造力教育、思维训练或智力开发等。

    3、要求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一切与这种要求不相适应的东西,真正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关于人的教育要求落到实处

    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事。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贯穿各种教学方法,科学地运用教学规律,在培养学生个性整体的同时,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的特征,因材施教,为语文教育寻找素质的出路,为素质教育找到合理的内容,这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三、语文素质教育探讨

    1、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课堂教学,也不等于不要考试,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以及考什么,怎么考?因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把人看做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看作知识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彻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旧的教学方法,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整教学结构,增加相关素质教育的比重,增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估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激发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注重从语文教学活动诸方面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课堂上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讲新课前先让学生自学,弄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然后生生互探,师生互探,学生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是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给予学生鼓励性加分,这样做学生会踊跃参与,人人举手发言。

    3 、培养创新精神

    在当前的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应该强调的是一种创新精神。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培育鼓励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一代新人。语文教学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像,激励学生的创造,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面向新世纪的人才教育。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对中国教育提出的建议是:“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精神及冒险精神,有时会做出一些难以想像甚至发疯般的事情,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朱教授是过来人,接触过两种不同的教育,他的话是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提倡这种精神,让语文课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樊篱中解放出来,在阅读中有新的感悟,在写作中有新的思路,展开金色的羽翼,翱翔在自由的蓝天,我们才会有跨世纪的一代。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它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质,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创造性和独创性。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可以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

    4、把思想教育贯彻到语文教学中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课本上的每篇课文都是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教师要善于点拨。如《藤野先生》中的爱国主义,《捕蛇者说》中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5、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

    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那种以单一的考分来评价学生的传统方法必须改革,不能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

    (1)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更要注意能力的考查。要以课标和教材中规定的知识点为依据,不得随意拔高要求。

    (2)评价的形式要多样。

    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学生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必然要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

    1.按照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形成性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

    2.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

    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也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他人评价是指由其他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外来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家长和社会。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要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定明确而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要以促进学生达到目标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以各级课程目标为依据,明确各级评价内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制定改进计划,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对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重视,意味着学生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要做到“四个结合”:A.平时测试与期末测试结合。平时成绩的检测和评价是重点,主要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效果、预习效果、听课效果、单元学习效果五个方面。前四项各占语文学科总分的10%,后一项占总分的20%,期末测试成绩占总分40%。B.口试与笔试结合。口试用来检查学生听、说、语言交际的能力,笔试用来检查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的能力。C.课内与课外结合。如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可放在课堂进行,也可放在课外进行。D.考试与活动结合,寓考试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6、多读多练

    多读多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主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千古永恒的真理。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如利用课外活动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班级建立图书箱等。“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说明了写作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应以提高素质为本,教师要写范文,指导学生课内作文,课外练笔。方法多种多样,如口头作文、音乐作文、作文竞赛,向报刊投稿等。这样多途径的写作训练,极大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7.定期办手抄报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我们坚持定期办手抄报。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每期手抄报越办速度越快,越办质量越高。对学生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手脑并用的创造过程,是学生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8、充分利用多媒体

    为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课前制好课件,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9、建立“大语文”思想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多层次的语文课程新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子系统。所谓“隐形课程”,是指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景、文化情景和人际情景。由此可见,隐形课程要求我们强化语文环境意识,建立“大语文教学”思想,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完全正确。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联系起来,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通过观察,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全方位多侧面提高语文能力,符合语文素质教育“大语文教学”思想的要求。

    四、语文素质教育成绩

    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增强,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仅举2011年学生获奖情况,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第十一届“新作文杯”全国小学生放胆作文大赛中,学生朱亦清、王馨获一等奖;在2011年全国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测评,学生唐靖薇荣获一等奖曹志堏、杨子涛荣获二等奖;王荣泽、张锦涛、胡可荣获三等奖;在2007年开展的“美好人生,我爱我家”“三味奇杯”有奖征文活动中,苏少华同学荣获市级三等奖。学生范丽会的《品味语文》在《作文》杂志上发表。

    五、语文素质教育研究结论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头绪多,影响大,改革的难度是不言而喻、有目共睹的。以上我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说明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个性,发展特长,转化后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永恒主题去做文章,就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成长,把语文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我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闯出一条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新路。

    六、发展智力与素质教育

    发展智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智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因为听、说、读、写本身是一种智力水平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也是一个智力锻炼的过程。所以,听、说、读、写训练是对智力的全面训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并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

    听、说训练,发展了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因为听、说过程是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运用过程。听别人讲话,只有集中精力,才能听懂,抓住其要点;说话,也只有集中精力,专心思考,才能迅速组织材料,使表达明白、语句通顺。记忆力是听、说的基础。是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话时,要将语音所负载的信息,通过处理后,储存在大脑里,形成系统,这样,听才有意义;说需要记忆力,因为说的内容,是记忆的结果。听、说更要运用思维力。听话,要理解别人的话的含义,特别是“弦外之音”,需要思维。说话更是如此。说话,不仅是一个人的说话的技能技巧、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思维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等综合体现,而且是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尤其是思维力。说话时,首先要组织内部语言。说话要想,想就是组织内部语言的过程,即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材料,按表达的需要迅速地将这些材料组织起来。这要求思维敏捷、清晰。其次是快速地语言编码,即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根据内容,按一定的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根据内容,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将材料有机地组织,形成词汇系列,用语音表达出来。这要求,除词汇丰富、熟悉语法规则外,还要思维敏捷。这样,才能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读、写训练,也能使智力得到全面发展。因为读、写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综合运用的过程,特别是思维力。

    阅读课文,要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因为文学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不是用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我国古代文论家所说的“穷情写物”,“因物喻志”,也主要指文学作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并将其寄寓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之中。所以,阅读课文(文学作品),不能离开对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必须要运用形象思维,“瞻言而见貌”将语言文字转换还原为具体形象,在情感力量的煽动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在精神愉悦中,潜移默化地,使情操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则是审美教育。其间,至始至终为形象所伴随。所以有人说,形象思维是审美思维。读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思维,就是读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比如说明文中写植物、动物、建筑物的文章,议论文中对事实论据的理解等。至于抽象思维,主要用在对文章(作品)的主题、结构、材料以及材料与主题、内容与形式等问题的理解上,用在文学作品之外的文体的阅读上,如说明文、议论文,尤其是议论文,由于其持点是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所以,所用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概念——判断——推理,就是抽象思维方式。

    写作训练,有助于智力的全面发展。因为写作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参与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多种智力因素。

    在积累材料阶段,要运用观察力、形象思维、记忆力等。写作的材料来自生活,是平时观察积累而来。平时,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集体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将赏心悦目的、动人心弦的,点燃思想火花的,震撼心灵的人、事、物、景,通过处理后,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里,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较强的观察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动笔写作的阶段,是运用积累的材料,形成具体的形象或意境来表情达意的过程,也是多种智力因素综合运用的过程。写作,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等,将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创造出新的形象,形成形象系统,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寄寓在这种形象系统之中,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写人记事,隐含深刻意蕴。这,必须要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又要依靠想象来进行。因为想象是“一种对旧的表象进行追忆、重组、改造从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能力。”写作时“人物性格是在想象中孕育形成,意境氛围是在想象中酝酿醇化的。”通过自由的想象,人与物可以同体,情与景可以共生,高山可以呐喊,江水可以倒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超越了个人经验,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新的形象的诞生提供了条件。“想象离不开记忆,离开了记忆的表象,想象就不可能进行。亚里士多德说:”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能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记忆的东西。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们均说明了想象与记忆的关系。写作时,也必然要运用抽象思维,比如,文章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择与剪裁,文章的谋篇布局等等问题就属于抽象思维的范围。可见,写作使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得到充分的训练,使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听、说、谈、写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训练,得到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不及的。

    七、培养语文能力与素质教育

    语文能力,主要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任务。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为终身学习,为进入社会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为素质教育实现其育人目标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一)听、说、读、写能力是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有足够的语文读、说、听、写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他参加任何一方面的社会工作,无论学习任何一种高深的技术或科学理论,都不受语文的障碍。”不仅如此,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在21世纪,听、说、读,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可获得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多种的思维方式。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掌握听话之法,说话之法,读书之法(学习之法),写作之法。学习之法尤为重要。它可以使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所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往往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鱼”即知识,“渔”获取知识的方法。听、说、读、写训练,不仅仅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使其它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如:系统思维,由点到面分析问题: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辩证思维,全面分析问题: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听、说、读、写能力,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能力和手段。

    八、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它既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如前所述,主要体现在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上;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阅读课文(文学作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受到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人格和人性的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也渗透了审美教育。写作本身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写作要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就要去感受、发现,追求自然界中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

    语文素质教育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审美教育等方面,全面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的实现,其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离开了语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深知责任的重大、任务的艰巨,自觉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做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浅析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