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10-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关键词:思维 持续性  积极性   联想性  求异性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教师思索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那么,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发展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何卓有成效地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要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二、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1.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 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下一篇: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