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谈作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0-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文章写作或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最忌讳的是人云亦云的呆板平庸之作。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就认为“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了的路,去别寻一条新的路”,这才是“创造新生命的唯一法门”。而求异思维正暗合此道。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多种回答,或者从同一来源寻找不同答案的思维方法。表现在思考过程中就是不是直线式或平面式的,而是立体式、发散式和跨越式的,力求从同一问题中找出不同的因素。这种思维与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大相径庭,它冲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向人们习以为常以为“千古不变”的真理提出挑战,从而写起文章来笔下生花。

    遗憾的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还相对薄弱,因而中学语文教师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局面:经过种种作文训练的高中学生,很少有人能写出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有自己独特语言风格的佳作,不少学生甚至连一个请假条也写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就思考分析问题的独立性而言,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重要因素。

    定势思维限制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在作文训练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因此求异思维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任何知识都是千百年人类智慧结晶的长期积淀,在这种知识的积淀过程中必然会形成某种认识定势、思维定势,这种认识定势、思维定势固然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途径,但同时也会妨碍和干扰人们的积极思维。尤其是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在校学生,长久以来他们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下,思维往往缺乏独立性、批判性,简单而趋于求同。加之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又都十分注重意识形态,“舆论大一统”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这就使作文训练从小学开始就涂上了过于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对《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命题,许多学生常虚构一些诸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奶奶让座”、“扶一位老大爷过马路”、“帮一位工人叔叔推三轮车”这样的故事。习惯了在作文里无伤大雅的欺骗,学会了迎合,而没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决不会写“两只公鸡相斗”或“一只掉在水里的苍蝇拼命挣扎”这样的事情。因为老师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两只公鸡相斗其中也有十分丰富的意义,掉在水里拼命挣扎的苍蝇也决不仅仅是一件可笑有趣的小事,其中包含的意义未必就比扶老大娘过马路小。其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任何一种事情是无意义的,但由于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一种预先具备的心理状态,面对一定的材料或论题,特别易于形成一种简单的人云亦云,引导学生走进了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训练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落入俗套,缺乏新意。因此学生的作文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都很容易陷入一种平庸而古板的程式和套路中,他们写出的文章往往千人一调、众口一词,相当一部分成了新式八股。比如高中生的议论文常常循着这样的公式:大而无当的时髦话语+名人名例、名言警句=结论,这种公式化的作文中常出现与题目无关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流行话题。如“改革开放”、“惩治腐败”、“信息时代”、“世纪之交”等等,而屈原、文天祥、爱因斯坦、爱迪生更是在学生各种题材的文章中频频亮相,成了可以佐证一切的“万能典型”。

    基于这样的现状,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当然许多有识之士已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由全国七所著名大学和《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共同主办,旨在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新概念作文的兴起就是对那种程式化作文的有力挑战,媒体称之为“中国语文教学制度改革的第一道曙光”。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直接从新概念作文竞赛的获奖者中录取学生更是一件开先风的大好事。今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明确规定10分的发展等级分专门给富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文章。所有这些,对中学生作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任何一个作文命题,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因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

    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蕴含的内容和意义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人们能不能去发现它、挖掘它。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发现挖掘,学生就会“一题到手,必有一种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最后写成陈词滥调,甚至文化垃圾。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阅历、思维习惯的限制,他们常拘泥于习惯的常规思维,难以求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训练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引导他们进入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他们便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有了欲说还休的情致,有了多愁善感的细节,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感受能力,而对众多的作文题目能够“乱云飞渡仍从容”。

    例如,“逆境出人才”是一个人们普遍认可的、很少有怀疑的命题,作为作文题目,教师若不作任何引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顺着命题思路,一段起头明确论点:“逆境出人才”。二段叙事,列举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事例。三段点题,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人才都是逆境创造的。但如果我们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比如:你是选择一所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就读,还是到一所条件优越的省重点中学就读?你认为在这两所条件不同的学校,哪所更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每年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是从恶劣的环境中走出的多,还是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走出的多?世界上的尖端科技人才是出自发达国家的优越环境,还是出自落后国家的恶劣环境?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被打破。一旦解开束缚学生手脚的绳索,学生就会“离开常走大道,潜入森林”,欣赏到平时难以见到的美景。他们的才华就会如火山般喷涌而出,当然也就不会得出一个简单划一的结论。思考之新、思考之广令人不禁感叹“后生可畏”。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曾引导学生做过这个训练,结果学生得出了种种能够自圆其说的结论:逆境可以出人才,但它的概率很小,只有那些性格和意志超群的人才能在逆境中成才;逆境更多的情况是可能毁灭人才,“顺境出人才”是更为普遍的成才规律,人们之所以认可“逆境出人才”这一命题,是人们看重艰苦拼搏的奋斗精神;“逆境出人才”只是一种对人的督促和鼓励,并不是成才的普遍规律。所有这些结论都是求异思维开出的花果,它不一定都能结出硕果,但无疑会使思维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材料作文同样可以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一则材料引的是钱钟书关于吃葡萄的一段话,大意是葡萄有两种吃法,一是先吃最好的,那么他每吃一颗都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充实;二是先吃最差的,那么他就会永远充满希望,因为后面有最好的。要求学生就这两种吃法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文题还是否有求异思维的余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再向前跨一步,就海阔天空了。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就是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难道说就没有第三种、第四种吃法?可不可以写第三种、第四种?笔者给学生说,可以而且应该,只要你言之有理。结果学生又思考出了另外几种吃葡萄的方法。比如,根本就不去选择,随心所欲想吃哪颗吃哪颗,不让吃葡萄变成一种心理负担。应当说,学生想到的这第三种吃法就未必比钱钟书的吃法缺少意味。

    另外,笔者还曾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淡泊以明志”等常见的人们已经有了定论的话题进行求异思维训练,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就“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开始学生顺向思维的多,认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此不想当科学家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那么我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引导求异后,一些学生又有了这样的认识:“拿不到元帅杖,就去拿枪;没有枪,就去拿铲。考不上大学,当不了科学家不要紧,可以当普通工人,临时工也可以,摆摊卖大碗茶照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引导训练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个性、知识优势,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求异思维不等于标新立异,更不能钻牛角尖。求异思维不是终极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品格。

    作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新的思维定势:即对所有的正面命题产生排斥心理,提笔即求异,甚至为求异而求异。笔者的学生在考试中为了标新立异,就把适合议论文的题材写成小说;还有的学生在求异的过程中立场偏激,观点绝对,对原命题全盘否定。比如,有的学生为了阐述自己“学海无涯巧作舟”的观点,就将原命题中的“苦”字全部推翻,由感情的渲泻代替了理性的分析。事实上,学海无涯,不妨苦作舟,巧为帆,长风破浪驶向彼岸。

    因此作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引导要得法,要根据题目的内容合理挖掘,无论成峰成岭,引导学生写出的对象必须仍然是“山”,而不能把它变成“海”。否则,那就不是思维的角度问题,而是思维混乱、思维扭曲了。这样的话,求异思维的训练也就没什么积极意义了。

    求异思维的实质是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常规思维造成的认识定势,从而开拓思路,求得认识的升华或问题的解决,它与常规思维尽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它们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在对立中互相转化和交替。正是在这种互相转化和交替中,体现了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如果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求异,才有可能在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上有所突破或出现奇迹,写出的文章才会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针对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教师应该强调求异思维的重要性且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但求异是为了更高一级的求同,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求同——求异——求同的创造性思维的运动形式,所以教育学生切不可忽视求同思维的重要作用,否则求异思维的训练必然导致思维培养的盲目性,以致使学生思维混乱、思维扭曲。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亲其师,信其道”对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艺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