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注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期末测试题中,有一道填空题,在老师看来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忽视的知识中,四年级的孩子们却出乎老师预料之外的出现错误竟占30%多!我陷入深思,找来出错的孩子,了解原因、错的思路,恍然大悟!孩子们在又是文字、又是数字、又是表格、又有括号的阅读中,孩子们读不懂。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漏洞、需要改革教学方法,重视阅读。区别语文阅读与数学阅读的异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应当成为当今数学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指导思想。要想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必须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我感觉后两项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单薄无力。日常教学中的“讲、听、说、练”的模式使许多学生从来不读教科书,不会读教科书,更不会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为自己所用。数学是科学技术的语言,是世界各民族的一种普遍文化修养,教会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是国家课程标准得以准确实施的必要延伸,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 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例如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首先让学生通过相同分数相加和的简便运算,推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再通过自主阅读,推想出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最后归纳出分数乘法的统一计算法则。

    2、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这里就要区别”只有“和”有“所表示的含义,”只有“是唯一的,如果说”公约数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那任何两个数的公约数都有1,那任何两个数都可以成为互质数,这就不对了。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学生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统一计算法则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即”被除数不变,除号换乘号,除数写倒数。“

    4、实践演示法

    数学来自于生活的实际,许多原理、概念、公式均产生于实际操作中。例如”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可以将圆块分成若干个等腰三角形,剪开后,用这些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拼一拼,拼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为S=πr×r =πr2 。

    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

    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