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8-11-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蒋维新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该教学实践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成长过程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态   生成    实践  思考    思想品德课   初中

  一、“动态生成式”教学的现实需要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好课标准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提问恰当、衔接自然、学生配合积极、双基落实到位……今天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去重新审视这些“好课”时,就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好课”仅仅是教师“教得好”,而不见得学生“学得也好”,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品德的教化都是以静态、单维、机械的方式完成的,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容器、美德的口袋。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引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构建动态生成的思品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动的板块式教学,尊重学生的生命,体现教师的价值。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践中,认识上也发生了以下几点转变:

  1.教学的本质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

  2.教学的目标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

  3.教学的资源从教材、教参扩大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4.教学的过程由问答式优化为多向互动式交流。

  5.学习的方式由知识接受形式转变为发现生成式。

  二、“动态生成”的理论依据

  “动态生成”的实质是在课堂上珍视教学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动态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表现。“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他每一个可能素质作出有效的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并促进下一步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动态生成”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体现出三个基本特征: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三个特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三、“动态生成式”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地运用

  1.“动态生成”,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灵动。

  思想品德课堂,是充满着师生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每个不同的生命体以文本为中介相互对话,相互接纳,相互碰撞,相互提升,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生命历程。这种课堂生命历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即使同一位教师,教同一年级的同一篇文本,也会因学生个体生命经历的不同而殊异,使课堂成为惟一的、不可复制的、丰富具体的现场精神生命综合体。传统的课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想方设法地排除课堂中产生的“预设教案”之外的动态因素,这种做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让课堂成为“僵化”的代名词。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动态生成是它的本质特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

  【教学案例1】在上《新学校,新同学》这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园,然后让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①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是                      ②你最喜欢学校的一个地方是                      ③进入新学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                         。

  我设计这种教学过程的目的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观,同时也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新学校,新的初中生活,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纷纷发言谈他们的感受,谈积极的方面,如学校变大了,绿树成荫,变美了,等等,我不时微笑着颌首,表示赞许,突然有学生说,我校某个角落都是垃圾,如塑料袋,方便面的盒子等;又有学生说食堂的菜难吃又贵;有学生说老师太凶了,作业又太多了;有学生又说寝室条件太差……我一愣,这堂课怎么变成学生的控诉课了?这时我知道如果强制学生停止控诉,那课是上下去了,但效果可想而知。我灵机一动,马上在黑板上把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了归类,如生活上,学习上,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激动了,纷纷把开学一周来见到的情况都说了出来,很多很多,说了好久,我都耐心地记了下来。等他们讲完后,我逐一作了解释,学习方面的问题,恰好进行初中和小学差别的说明,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生活上的问题,我也正好作了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卫生问题,我让学生分析原因,并因势利导问怎么办,学生说我们知道怎么办,放学后他们自己组织了一些同学去打扫干净。最后我说我会把一些问题向学校反映,如菜难吃又贵之类的,学生们很高兴。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教师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教师只有有原则地迎合学生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教学案例2】在初一教材中讲到《享受学习》一节时,我采用了学生试讲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当我宣布这个想法时,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经过竞争,终于各班有几位同学突围而出。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是带着任务去完成的。为当好“小老师”而多次、主动地钻研教材,找资料、请教老师,设计好板书和课堂提问,还发动班上同学搜集有关资料,编小品、写诗词、唱歌,最后还进行试教。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2.“动态生成”让思想品德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构建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完全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尽管如此,我仍觉得,课前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教学案例3】、在讲第三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讲述了盲女海伦·凯勒的故事,海伦在文章中写道:“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在此,我设计了一个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扮演盲人,在生活上、学习上体会一下失去光明后行动的不便。让学生将眼睛蒙上,向前走路,折返而回,体会走路的不便;让学生蒙上眼睛,相互梳头,看看自己梳的怎么样?体会生活上的困难;让学生听写,字迹歪歪斜斜,还有重叠现象,体会盲人学习的困难。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了生命缺陷给人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生们在活动后的体会中写到“想不到失去光明是如此的痛苦,连正常的生活都会变得如此困难”、“我们的眼睛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使学生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学生们对待“只有三天光明,能够做什么?”写的都非常好,提到了对家人、对美好世界、对书籍、对喜欢的事情的留恋,有的同学甚至写到要学习盲文,为今后的生活作打算;有的同学还写到要写自己的回忆录,等失明之后可以通过阅读自己的回忆录回想起以前的生活。这次活动之后,学生们加深了对生命的关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起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人心,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和采纳,学生用喜闻乐见的表演、画画、辩论、说唱等多种教学实践形式展现课堂,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张扬,同时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体现,积极利用和开发来自学生主体实践中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在不露痕迹中把思想品德课上得鲜活、灵动、圆润,具有美感和质感,这应是时代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挑战。

  本节课一开始学生听说老师让他们进行模拟实践活动,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积极的投入到模拟的角色中。教师也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从生活问题中发现教学问题的过程,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思维探索空间,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生成打好了基础。

  预设只是生成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关键还在于课堂生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本节课让学生书写活动的体会,学生真情流露,在各自思想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教师很自然引入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新课教学。

  【教学案例4】我在《学会调控情绪》教学过程中,先让两个学生演示小品,同样的情境,由于态度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由此引出态度决定情绪的结论,并让学生领悟到情绪是可以调控的道理。接着出示经过收集整理的容易引发情绪的情景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反馈上来的意见众说不一,多种多样,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概括出几种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最后强调,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合适、合理又合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知识结论是师生一起导出,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学生在过程中既提高了思维能力,又通过体验感悟到结论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强了应用知识的自觉性,有效实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强调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背诵,有时候甚至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降低了教学质量。“动态生成”学习注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引导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思维--概括--应用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教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有的可能是教师事先估计到的,有的可能是教师课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但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内容,因而也是教师最应该教、学生最应该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预设,更是生成,意味着教师会有更多的付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试想: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异想,怎会有教师随机应变的机智?如果没有教师随机应变的机智,又怎么有师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教育家布卢姆所说的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四、实施“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收获和感悟

  (一)实施“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收获

  1.学生获得了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

  “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强调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就是要恢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生命主动健康成长。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让学生自身显示出主体内部丰富性和更强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尝试探究问题精神,尝试过程初步体现了双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的特征。现在学生初步具有了思维上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优良品质,即使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提出令人赞叹、钦佩的问题和见解。

  2、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教师长期让学生使用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新课程教育观要求我们的课堂关注个体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把学生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单一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生命成长过程中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教师根据不同知识,有时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尝试体验知识发生过程,有时让学生采用接受式学习,有时让学生自学看书,有时让学生俩人一组或四人一组探究问题,有时让学生上网学习,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后,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良,不读书、厌学的人明显减少,整体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新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智慧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充满创造性。教师在学生尝试体验知识发生过程中或尝试探究问题时,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用自己教育智慧碰撞学生的新智慧,从而让师生共同体验教与学这种特殊的乐趣。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二)实施“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感悟

  感悟之一:创新,要合情、合理、合法

  学习新知识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知识的应用,有助于沟通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有利于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但是,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还比较幼稚、肤浅,他们往往满足于提出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较少去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合乎情理、合乎法律,解题的结果是否可信。创新思维的展开过程无所不至的,学生在其展开思维翅膀自由驰骋时,有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想法是可能的。对这些想法给予恰当的引导也是教育的社会职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如果能在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中肯地指出其中有违情理、有违法律的地方,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这样做,可能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有益处。

  感悟之二:预设与生成,科学地把握与操作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但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教师必须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惟其如此,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

  感悟之三:评价,多一份宽容,多一点理性

  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教学评价,需要多一份宽容,多一点理性;避免打击,多加鼓励。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应具有穿越时空的思考,关注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按照“动态生成”的理念,去探索新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共同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多彩。

  参与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9月。

  2.崔晓晖:与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18日(7)版。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五期

  4.王尚义主编:教学与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版部署,2004年第2期、第3期。

  5.何国华主编:创造教育――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急需怎样的改革    下一篇:浅议社会调查活动在小学品德学科中的有效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