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提要内容:心理平衡艺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实现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平衡,设法使学生行为的改变或成绩的提高,能平衡其某种需要,使学生能健康且心情舒畅地学习,这是激励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平衡、因素、生理平衡、运用

  一、心理不平衡产生的三种情况

  对于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其原因要比生理方面的不平衡复杂得多。但是归纳起来,无非是由于有所企求或期待而尚未达到目的,或不能获得满足,愿望无法实现,或者是遭到不良刺激,违背了本人的心愿造成的。往往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和遗传的结果,形成的某种类似本能的潜意识造成的,如好奇心、恐惧、希望,等等。这类不平衡心理,人人有之,视诱因是否存在而定,是一种自然的需求。这种不平衡心理难以消失。但可能受社会文化的严重影响和制约。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因而必然会随时随地同其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受其他人的言行、态度------等等的影响,甚至仅仅是意识到有某个人的存在,都可以引起心理的不平衡。例如,在社会的物质、精神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在政治活动中,各种社会比较,就可能引发人的利益冲动;看到别人的劳动报酬比自己高,而付出的劳动并不比自己付出的多,就产生不公平感或者羡慕;看到原来的同学在校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差,但在工作实践中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就可能产生落后感或者妒忌心;受到别人无端污辱或陷害,就可能产生愤怒或报复心,等等。三是由于环境条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和个人自身条件(能力、性格、身体等)的限制,使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深感控折,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它可能导致心理(精神)疾病。

  二、心理平衡与生理平衡的联系

  心理的社会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三大系统的相互影响,使精神因素转变为生理因素。例如,长期的家庭纠纷、邻里关系紧张、生活坎坷和心情压抑或心理变态,就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病,等等。同样地,生理因素也可以通过上述三大系统的互相作用,转变为心理因素,如“人困则多怒”,“人疾则气躁”等等。凡是可以破坏人的生理平衡或心理平衡的因素,均会使人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对于心理方面的不平衡,每个人作出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取决于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由生活环境影响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且与他的种族、性别、年龄、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当时当地周围环境和诱因的性质和强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应该如何取得心理平衡。个人有个人的态度和办法。但就其性质而论,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消极的态度和办法。如自我解释以自我安慰,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以及“驼鸟政策”、“酸葡萄心理”,等等。或者对外发泄情绪,采取非理智对抗行为,如哭骂、攻击、大发脾气,或者麻木、冷漠、自暴自弃。诸如此类的心理平衡,但并不触及产生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和根源。另一类是积极的态度和办法,即采取努力消除产生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和根源的态度,积极从根本上获得心理平衡。应该承认,仅仅从达到心理平衡,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不管是消极的或者积极的态度和办法,都是可行的,有时都是必要的。但是,对人的行为有积极意义的,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只能是积极的态度和办法。这时,心理不平衡就成为人的积极产生的基础。只有在生理不平衡或者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下,人才能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积极性。倘若某个人他没有任何生理不平衡也没有任何心理不平衡,也就是说,他没有任何需要必须满足,或者说所有的需求均得到了满足,他将无所追求,失去行动目标,深感空虚和无聊(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平衡)。马斯洛曾经说过:“一个满足了的需要就不是促进因素”。这时人将静止于现状。这样的满足带来的后果将是人的退化和灭绝。当然,客观现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人总是生活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状态中,平衡只是相对的、短暂的,它是追求的目标,但不平衡却是绝对的,是行为的动力源泉。它们处在矛盾的斗争中,促使人顽强地生活下去,促进人类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三、        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平衡艺术告诉我们教师要懂得,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力求帮助学生实现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平衡,设法使学生行为的改变或成绩的提高,能平衡其某种需要,使学生能健康且心情舒畅的学习,这是激励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倘若学生正在忙于追求自己的某种需要(如打扮、打游戏、恋爱、吸烟、赌博、殴斗等),争取某种平衡时,他怎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怎能有积极性去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奋斗呢?

  “平衡”只能是不断地从克服“不平衡”的斗争中取得的。“平衡”也不能不劳而获,不能恩爱赐,“平衡”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平衡原理,树立适当的目标,引进竞争机制、压力机制、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不平衡心理,调动其积极性,为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教师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产生生理不平衡或者心理不平衡的学生,教师都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对遭到挫折的学生,更应该主动热情的去关心、去送温暖,使他从精神痛苦中摆脱出来,恢复心理平衡,树立信心,继续努力奋斗。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教学管理不当,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生理或心理不平衡,在全体学生中提倡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培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学校文化,建设一个好环境。

  遇到学生偏激的表现时,不管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或是情绪上的冲动性,或是行为上的莽撞性,教师应利用心理平衡艺术,帮助学生拓宽兴趣范围,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全面、灵活、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使学生明确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磨练意志。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一味地放纵自己,原谅、迁就自己,只能使自己在错误、缺陷、恶习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在严寒酷暑中经受磨练,培养勇敢、顽强、坚韧、机智、果断、团结、互助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增强自控能力。

  遇到学生有妒忌心理时,教师应运用心理平衡艺术,认识到妒忌的根源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心胸狭隘。妒忌是偏离了正确方向的自尊心,是畸形的自尊心。它把自尊理解为高高地凌驾于别人之上,自己只能超过别人,决不容忍别人超过自己。所以,教师应引导妒忌心强的学生逐步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种唯我独尊,显示自己,沽名钓誉的妒忌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清除,才能与别人和平共处,把别人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变为动力,推动自己发展、进步。要冷静、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要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进行心理“互换”,与人为善,尊重、理解别人。运用积极的心理平衡,每个时期都为自己规定一个奋斗目标,孜孜不倦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不断努力。

  具有怯懦倾向的青少年,胆小怕事,进取精神差,意志薄弱,关键时刻好退缩,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害怕挫折和失败,害怕别人讥笑和伤害。这类学生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喜欢安稳,害怕创新、冒风险;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目前,多数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家长、教师如果不创造机会有意锻炼学生的意志,则易导致怯懦。尤其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若得不到适当引导,更易形成怯懦的倾向。因此,教师应鼓励青少年有意识地磨练意志品质,引导青少年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对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予以适当的帮助,从中不断地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奋斗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自卑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自卑心强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是自卑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内向的性格以及挫折的经历和不恰当的归因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这时,教师应尽力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努力为自卑的学生创造温暖、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教师对学生的不足不要消极地批评、斥责,应积极地帮助和鼓励。同学之间要提倡互帮互学,消除幸灾乐祸、妒忌、嘲笑的不良班风。引导自卑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如人处”和“过人处”。对失败进行客观的归因,树立“勤能补拙”的信念,学会“扬长避短”的策略,大胆实践,终能成功。指导自卑的学生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多角度辨证地看问题,形成“合理化”认识,促进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平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下一篇:初探学困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