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孔德智 高二乡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家长)言行不一、合作学习形式化严重、课程只局限于传统的教材等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索,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身正为范 分组原则 适当指导 因地制宜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副课”。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堂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常态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就这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5+2=0”现象

  “5+2=0”现象原来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经过两天家庭生活影响,就失去教育效果了。就是说家长的一些不良言语、行为习惯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成果。这里,我说的不单单是在家庭生活里家长的负面影响,而是指在《品德与社会》课外,老师与家长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⒈老师的不良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去年下半年,我在临海参加省里的品德优质课评比观摩,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参加观摩的老师很多,承办学校的小朋友很有礼貌,见到观摩的老师都行队礼,并问候“老师好”。可我发现,有相当多的老师对此无动于衷!不但没有回礼,哪怕是一个点头微笑都没有。面对扬长而去的老师,留给学生的是满脸的困惑。当时,我感觉无地自容。很想去摸摸孩子们的头,然后夸他们一句:你们真棒!回想我们自己的校园,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也许,有的老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或许是见惯了学生的问候,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变得麻木了;也许是他(她)那天的心情很不好;也许本来就是想用满脸的严霜和冷漠,来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

  我们都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祖国,要多读书、读好书。可是我们一些老师的言行处处透露出对家乡和现实社会的不满,课余时间从来不用来读读书,导致和社会脱节。

  还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爱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但是他自己却常常在残害生命。我就见过一位老师,正在和学生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时候,一只老黄狗来到了门口,他飞起一脚,把黄狗踢得倒地不起,惨叫不已。诸如此类的现象,真的不少。

  ⒉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一是不爱学习,工作之余,除了玩,就无所事事,甚至参与赌博等一些违法活动;二是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出口成“脏”、不遵守社会公德等;三是不尊敬长辈,对爸爸妈妈大呼小叫,甚至于不赡养老人。

  可是要知道,我们在品德的课堂上,是多么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们要懂礼貌,懂得感恩,遵守社会公德的。我们可以想象,当学生发现老师和家长说的是一套,而做的又是另一套的时候,还不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

  对策:

  ⒈教师要真正树立起“身正为范”的意识。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先做到,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当老师言行不一的时候,哪怕你课上得再天花乱坠,学生也是不会买账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看到垃圾弯腰捡一捡,碰见师生主动问好,有空多读书等等。

  ⒉教师要和家长保持沟通,和家长达成育人共识,争取家校互动。至少也要让家长做到不在小孩子面前有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比如赌博、聚众斗殴等等。

  二、“合作学习”形式化严重。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合作学习”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少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对其有着几近盲目的崇拜,好像如果一节课没有合作学习,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

  问题一。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合作学习”,表面热闹而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无法把独特的经验展示出来,合作失去了实效性。一位教师在教《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时,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讨论滥用农药的危害性;第二次是讨论地球“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后果。结果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几个学生就围在一起叽哩呱啦,满教室嗡嗡作响的声音,每个人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不到两分钟,老师说“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张口便说各自的“高见”。这样的合作学习,看上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仔细观察,要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楚究竟谁的发言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要么不管别人怎样发言,都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活动。教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根本就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问题二。学生合作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很容易成为好学生表现的舞台,学困生只成听众,很少甚至于从来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另外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现象,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有一位老师在上《生命的突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一旦发生灾害,应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组织了一次“井底逃生”的合作游戏。结果由于两个学生互不相让,导致一次次地失败。

  对策:

  ⒈把握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每个小组应该有比较固定的人数,一般以4人为宜,要做到优等生与学困生搭配,情绪冲动型与稳定型相结合。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只能作为参考。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报告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但是,在一个学期内,小组成员的角色应该轮流一圈,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不同的锻炼机会。

  ⒉给学生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保证。

  那种只有小组活动1、2分钟,学生就能侃侃而谈的合作学习,是蜻蜓点水式的作秀,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让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才能使他们在合作群体中承担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氛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⒊教师合适的指导是提高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石

  光有学习的热情是不够的。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甚至无法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老师应该就以下几点进行指导:①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和学习任务的落实;②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③同伴间的交流和提问;④协调同伴间的分歧并加以归纳总结。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二是对学困生的指导。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不能学生在合作学习了,教师就无所事事了。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没有因地制宜,缺乏实效。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关于教学资源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纵观我们的思品课堂,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崇拜。一学期来,只要把教材上的内容上完,就以为完成教学任务,万事大吉了。其实,教材永远做不到和社会的变化相同步,一些内容也不符合我们农村小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地开发。

  对策:

  ⒈针对学校实际,大胆改变某些内容。如三年级第一单元《话说社区》,与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完全脱节,所以,我们大可以把它改编成《我们的乡镇》:XX村,我的大家;可爱的村里人;丰富多彩的山村活动;走进XX村。

  ⒉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一定的情境,用真实的情景激发和启迪学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气氛中去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掌握书本上的内容,对于时事新闻、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甚至于人文传说,都应该通晓。只有这样,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上出新意,达到既长知识,又育人的目的。像《我们爱和平》单元,我把索马里战争难民,特别是儿童的苦难生活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后,很快就激起了学生对战争时期难民们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同时,我把正在发生的利比亚战争也搬进课堂,让学生结合我们中国曾经遭受的种种耻辱,体会落后就要被列强欺负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在《直面灾害》一单元,我就把上学期我们学校叶XX家发生火灾的事情作为导入,让学生明白灾害随时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收集了大量在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深深地感动了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地震撼。同时,我把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也搬进课堂,并就日本把核废水排入公海的行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知道,无论遭遇什么,都应该有责任心,做人如此,作为一个国家,更应该如此!这样就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把高姥山“娘娘”的传说纳入校本教材,使学生懂得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百姓们就永远把她记在心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但要多看书刊杂志,而且要常常留意网上的信息,同时还要多到村里走走,和村民们多多交流。只有多看,多听,多思,才能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资源,做到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言传比不上身教,只有我们教师和家长率先垂范,才能打造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育部

  ⒉《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9.10

  ⒊《品德与社会课中关于“合作学习”的分析》宝坻教研网2011.3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议社会调查活动在小学品德学科中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品德与社会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