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奏响教学四部曲 谱写课堂新乐章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陈璨璨 冷水镇中心学校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当给学生创设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体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出可以从课前预习、课文主线、课中练习、课后拓展四个方面去实现“121”有效课堂,打造出我们所期待的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关键词】“121”课堂 课前预习 课中练习 课后拓展

  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自从开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活动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实现“121”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摸索,迷雾渐渐散去,对“121”课堂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并在课堂上努力践行着“121”课堂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扮演的是听众、观众的角色,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体验,不管是集体交流还是小组讨论,都很少参与其中,发表见解。“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也就理解了。”

  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验,才能更好地收获知识。“121”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呢?我觉得可以从课前预习、课文主线、课中练习、课后拓展等四个方面去思考。

  一、序曲(课前预习):犹如轻柔慢捻、精致细巧的琵琶令

  教师要备课,学生亦要备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可见,预习有多么重要!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学生对新课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就会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预习,可以提高记忆效果。课前经过充分的预习,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现在,各种导学单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在平时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虽说没有导学

  单,但是对预习课文还是有要求的,具体做法如下:1.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2.再读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3.默读课文,提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思考答案。4.识记生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请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法弄懂意思。5.查找课文相关资料并了解。这样的预习要求,要经过自己好好思考才能完成。学生通过这样的预习,对字词熟悉了,对内容了解了,学起课文来就轻松多了,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主旋律(课文主线):犹如行云流水、张弛有度的如歌行板

  “12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一堂课40分钟,教师对课文背景、知识介绍、启发点拨等活动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互动交流等活动时间要达到20分钟,课堂练习10分钟。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课堂时空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避免出现包办代替学生的行为,做学生能够也应该完成的一切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有限的活动时间用在启智、析疑中,努力做到讲在点子上,启在关键处。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选找到教学的最佳突破口,抓住一个主问题(主线、切入口)、围绕中心问题设计作业练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巧妙地启发、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铺设通畅之路。教学主线就好比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又如一堂课的“灵魂”,各项课堂活动将围绕它开展并通过它进行发散与拓展,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

  三、伴奏(课中练习)——犹如轻快明丽、悠扬婉转的钢琴曲

  歌曲伴奏能丰富作品内容,深化并突出主题,更好地塑造音乐的艺术形象。而课堂中的练习就如同歌曲中的伴奏一样,能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是,现在的课堂练习存在着不少问题。许多教师习惯将一些题目直接拿来,不做调整,不做修改。抄写、组词、造句……这些形式学生早已接触到过,从二年级一直延续到小学毕业,都是这些题型。试问,学生能不厌烦吗?对语文学习还会有多少兴趣呢?

  好的语文作业应该与好的文章一样,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而我们教师呈现的一些作业形式很老套,缺乏新意,很少能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情感的涟漪,这使教师在无意中放弃了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的这块阵地。在许多教师看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能统一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而在“练习”时,只能进行一些纯粹的、机械性的文字训练。这样的训练题,缺乏语文练习应用的生机和活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当然难以用“练习”去促进学生语言系统和精神系统的同时提升。

  课堂练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课堂练习升值,让它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作用呢?

  1、  教师要经常给练习改头换面,增强趣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变化的刺激物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抄写,我们可以换个名称“拷贝不走样”。简简单单一个题目,带给学生一个新奇的感觉,再次完成时,他们一定会格外认真,格外细心,争当“拷贝王”。再如学习格言,引导学生理解后,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实际,举举例子,讲讲故事,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一个写几句话劝诫某人。我们设计的练习从内容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表演、操作、演讲等等,都可以有效地选择。

  兴趣是激发学生喜欢练习的内在动力,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完成练习的有效手段。学生面对形式新颖的练习,一定会跃跃欲试。在练习中,每位同学都参与思考、参与学习。

  (二)创造性的练习促进课文学习,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中间的写作练笔,不但可以反映学生在前一层面的阅读收获,也为下一步的阅读感悟起到铺垫作用。有教师就进行了创造性地设计,把《将相和》教学中的写作练习放在课中进行,让习作训练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而非终止环节。

  请看教学环节“改写文章,研读文章”:1.《将相和》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文章侧重于记录史实,更多的不是生动的描写,而是平实的叙述。那么拿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可以给它做一定的改写?请选择文章中略写的一处或你认为写得不够生动的部分进行扩写或改写。2.评价学生的习作,比较课文的写法与学生认识上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文章。3.师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平实中见细致,叙述中见议论,简略中见深邃。

  教师通过灵活的写作训练,唤起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阅读感悟,从多个侧面来诠释《将相和》的人文内涵,让古代的故事焕发出现代的生命活力。这样的课中练习设计,让阅读引发写作,写作促进阅读,让阅读与写作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实现双向互动、有机结合。

  (三)练习应当延续课文情感,体现人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感。一份好的课堂练习,应当能扣住一个“情”字,延续课文的情感,强化得到的熏陶,进一步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比如学习《幸福是什么》后,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按提示写一段话:

  幸福是(           ),(                   );

  幸福是(           ),(                   );

  幸福是(           ),(                   );

  ……

  又如《一夜的工作》可以设计这么一个环节“迁移课外,指导读写”:

  1.周总理一生为党、为民日夜操劳,他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一盏明灯。请听来自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心声——周总理,你在哪里?(多媒体播放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2.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对周总理说。别犹豫了,赶快拿出笔来,一吐为快吧!(优美的音乐轻轻地想起。学生在激动的氛围中,自由抒写心中的诗文。)

  此类练习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净化,对感情的一次升华。

  四、尾声(课后拓展):犹如回旋反复、余音缭绕的古筝氤氲

  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虽然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堂练习的时间有限,但是拓展性作业能成为通向丰富生活的向导,把学生的视线引向课外、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从而真正实现“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比如学习了《月球之谜》后,学生可以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月亮的知识;可以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故事,以手抄报或朗诵等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很有成就感。在学了《给巴金的一封信》后,向学生介绍我们家乡的名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写采访提纲,或写邀请信,或者“与名人对话”等等。在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教师可以推荐读书篇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等,将课内探究引向课外实践,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属于语文的所有的内容涵盖进去,它才会彰显出厚重的色彩。在大力提倡“121”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生动的生活实际、抓住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这样,语文知识才会扎实,语文素养才会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才会更美妙。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 语文教学优课论[M]. 宁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  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  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潜能生转化艺术:我教后进生作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新作业”的尝试与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