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重视品德教学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卢志英 磐安县安文小学

  【内容摘要】

  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应以人为本,主动发展,努力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功能,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式的教学环境、参与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多样式的实践活动、内省反思式的评价机制等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

  【关键词】 品德教学  自我教育能力

  知识、文明和进步是人类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的体现。就目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而言,其内容到形式都面临着改革、冲击。一方面,大量的新的信息不断涌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使他们见多识广,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学生,还不具备正确筛选、处理、分辩、储存这些信息的能力,再加上传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普遍停留在单纯说理道教和行为模仿,将凭借教材让学生感知悟理的过程演变为循章摘句的变相语文课;教学过程注重他教(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缺少自教,致使学生普遍缺乏自我教育能力,容易鱼龙混杂,将正确的观点与错误的思想兼收并蓄,产生了越到高年级问题越多越难教育的现象,许多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指责别人多于内省,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却又不懂得去尊重别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在校的三好学生在校外乘车时,照样抢座位;一个在校表现勤快的学生,回到家又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小公主、小少爷……这种现象的出现,呼唤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应以人为本,主动发展,努力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功能,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含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它是个人在道德上的努力,是道德行为主体在其品德发展过程中自觉能动性的体现。

  而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包括三大构成要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环境——情境式

  教师要寻找社会、家庭道德情境与学校道德教育环境的共同之处,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氛的学校道德教学环境。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紧密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增加和融入德育内容,有机和谐地贯穿德育主线,将教育意图潜伏、弥漫、浸染整个校园,让学生置身其中,不只不觉地感悟到校园文化对自己心灵净化和情感熏陶的影响,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突出一个“小”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应当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在实践中,我们做了些发展,不仅在墙上张贴了名人名言,还勉励学生在生活中把他们的感受以精练的语言总结出来,还让学生的剪纸、书法、美术作品上墙。孩子们在惊喜之余,会更好地实践。这样,也就能真正实现“使学校的每一处地方会说话”。

  2.体现一个“趣”字

  我们对校园绿化的文字说明时,针对儿童的心理,以好朋友的口吻,或亲切交谈,或恳切商量,体现一个“趣”字。请看迎春花的文字说明:“我用黄色的小喇叭吹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多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再看冬青树的介绍:“我们虽然矮小,手拉手就成了一堵墙。”既道出了冬青树的特征,又蕴含着团体合作的重要。还有对泡桐的描绘:“风不怕,沙不怕,再苦再难,我也能成长。”让人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恼的精神。在我们的校园中,你随处可见这样像嘱托、像叮咛的语言。

  3.讲究一个“近”字

  我们在进行文化环境创意时力求做到离学生近一点,再近一点,而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校园的走廊、墙壁、花草树木等都挂牌“上岗”。请看我们设计的一则则校园标语:“我给小草一片爱,小草给我一片绿。”“伸伸手,弯弯腰,纸屑不见了;微微笑,开开口,文明形象好。”“我们爱花草,花草以清香回报我们。”“不要踩我好吗?因为我和你们一样,正在成长。”学生在与“景观”的交往中获得精神的建构。

  4.强调一个“序”字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因此校园文化所包含的潜在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是巨大的。我们更要注重序列性。如展示牌“校园喜事榜”,专门展示学校、老师、学生的各种荣誉、奖励等,右下方的一行小字发人深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孩子们在感受荣誉要靠努力去获取的同时,更受到了“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前进的道路上没有休止符”的激励。

  (二)课堂教学——参与互动式

  发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通过显性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政治、社会、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知识,是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信念、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因此,每一堂思想品德课要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

  1.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式

  (1)变“高”为“低”。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状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于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学内容要变“高”为“低”。例如“助人为乐”,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如果每个学生都达到这样的要求就高了,因为能达到“助人为乐”这样高的境界,必然和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思想上很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如能降低一个层次为“乐于助人”,许多人就可以做到了。再降低一个层次为“应该助人”,大多数人不仅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如少数人还做不到,再降低一个层次为“不妨碍别人”。这里把“助人”分为四个层次:不妨碍别人——应该助人——乐于助人——助人为乐,从最低层次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⑵变“大”为“小”。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只有认知对象越具体,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因此,教学内容要变“大”为“小”。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太高,内容太大,学生较难理解与接受。选择德育内容时可从小处入手,从爱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做起,从爱身边的小动物做起、爱学校爱家乡做起,从爱胸前的红领巾、爱鲜艳的五星红旗做起,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爱的感情,升华爱的情感。

  2.教学方法——实况再现式

  选择教学方法时,可通过实况再现——自我评判——得出结论,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特意事先通知学生,老师有急事离开一会儿,大家先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玩桌上游戏的、看书看到有趣处窃窃私语的、坐那儿干等的……然后我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行为进行剖析,非常乐于参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也落到了实处。

  3.教学过程——主动参与式

  课堂教学中所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不是光依赖于道德外在的规范及约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听,统一的制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感共鸣、思想活动和创造精神,往往是特定时空的道德者,即双重人格,很难有真正内心世界的塑造与认同。

  一年级的新生是需要有道德规范的教育,晓之以理,让他们能有初步道德判断与认识能力。但必须要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取消与改变强制式、命令式的静态说教。哪怕是一年级的新生也要采取平等式、对话式、自由式的讨论,进行启迪与沟通。特别要提倡“活动德育”,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这样,活动德育肯定会更好地体现与达到学生参与的意识和目的的。

  老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花架子”、求形式等,应多元化、多角度地思考,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形式、新载体,还原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当学生进入学校,不仅要形成班集体,而且也需要将家庭、邻居、伙伴的观念、兴趣带进学校生活。如“我们共同的家”、“我们都是好伙伴”等活动,让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布置教室,可张贴自认为最有代表性的照片,提倡让“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份职责,一项义务的意识。又如在课堂上可允许学生插话,使学生的思维灵感不受压抑,在强调自由情况下,又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妨碍别人。为体现与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一些童话故事、事例、小品演示、“道德两难”等,将德育融进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我在教《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时,在达成“知道什么是诚实,做人要诚实,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认知目标后设计了这样一组事例:

  A:小明爸爸私自把厂仓库里一套未发的茶具拿回了家,刚好那天晚上出差回来的厂长来做客,问起小明这套茶具是哪买的?小明为难了,说出真相吧,爸爸怎么办?不说吧,做人又不诚实,他该怎么办?

  B:冬冬的奶奶患了癌症,家人都瞒着她,可是冬冬很诚实,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奶奶。奶奶知道病情后,情况更加恶化,很快离开了人世。冬冬诚实吗?可是他做得对吗?为什么?

  在不断地诘问中,让学生明白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出结论的,在不断的讨论中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道德思考,使思维不断深入。这种“道德两难”形式的行为,能积极启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积极思维,在激烈的争辩过程中,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探索和寻求新的见解。因此讨论的目的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去做什么”,而是使学生知道“如何决定去做什么”。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发展地位,重视发展学生主体的道德判断力,而非那种单一传授道德认知的“知识性德育”。从而使学生不断发展,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构建他们的道德世界观,促进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实践活动——多样式

  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从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训练,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丰富多彩的各种实践活动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常识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意识,从而建立自我教育意识。实践活动的途径很多,可以有劳动锻炼、学习磨练、社会锻炼等。

  1.劳动锻炼:指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获得劳动成果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劳动锻炼要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要重视班级卫生与包干区的卫生工作,认真安排好每天的值日生,做到人人有岗位,岗位职责明确。对学校组织的美化校园,清扫卫生死角,植树护绿等活动,更要做到人人参与,事先做好充分安排,活动中进行小小的竞赛,活动后总结表彰,要让每一次劳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确一个自我概念:劳动是光荣的,劳动着是美丽的。

  2.学习磨练:指在班级中营造良好学风。优良的学风是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可使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优良的学风又是一种积极的约束力量,对学生的思想有着净化和提高的作用。通过学习磨练,可使学生形成勤奋、严谨、团结、求实、创新的精神。学习磨练的方法很多,如介绍学习经验、优秀作业评比、表彰学习进步者、学习上爱动脑筋者等。

  3.社会锻炼:指教师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群众教育,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理解人生的目的,了解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在社会性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为配合政府创建卫生文明城镇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洁我家乡”大型宣传活动。到大街上清扫垃圾,清理小溪中的脏物,并适时开展“你丢我捡”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组织学生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慰问烈军属,帮助孤寡老人,宣传卫生知识等活动。

  实践证明: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脚踏实地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自我教育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四)评价机制——内省反思式

  内省,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形式,表现为主体的我以正确的参照系来评价客体的我的功过,并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做出适当的修正。教师对学生这一自我意识的运动过程施加影响,促使其进行反思,加快进步,防止倒退。

  1.开展集体性反思活动。在集体遭受挫折、犯错误时,不隐瞒,不逃避,而要抓住时机,切切实实进行反思活动,这对学生能起到振颤心灵的作用和示范的效应。在本学期的校体育达标运动会比赛中,我们班的目标是争取前二名,可最后得了第四名。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都很低落,甚至出现了个别同学之间互相埋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学生一起交流、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找到与其他班存在的差距,同时又一起制定了一个有关运动会的“一年计划”,准备在来年的运动会上继续拼搏。到现在,将近半年时间过去了,我班的运动员仍在坚持早锻炼,看来这一事件对他们的触动是很大的。因此,让学生懂得挫折与失误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出现了挫折与失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进行反思,从中吸取教训。

  2.开展个体性反思活动。在班级中让学生个体形成写观察笔记,周记和日记的风气,让他们学着向自己诉说,定期向自己汇报,在独立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去行动,以锻炼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思想品德中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更需要个体自主、自觉的行为,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内容的调整,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优化,评价机制的反思,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使道德知识内化,培养了自我教育能力,并由他律逐步过渡到自律,逐步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参考文献:

  《浙江教育信息报》2001年7月

  《浙江教学研究》第3期

  《学校行为规范研究调查报告》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小学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下一篇:品德教学的三“重”境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