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探究出经验,体验出乐趣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浦江县实验小学  胡余后

  [内容摘要]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体验……的过程,获得……的知识(能力)”,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我认为学生只有在探究知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学到经验,而且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体验和感悟,才能体验到获取数学知识、思考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乐趣,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  体验  实践  创新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探究数学知识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实践应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兴趣,想探究,诱导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趣味因素,以趣激情,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心智,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开动脑筋,去主动思考、自主探究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与教材内容有关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接着,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教师从中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例如,《圆的周长》教学,我先是给学生讲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专门研究发现了有关圆周长的一些规律性知识之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你们从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启示?学生通过疑问和设想,提出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理解、探究其答案。这样运用故事作载体,容易把枯燥的数学问题故事化,促使学生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要探究的核心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增进探究学习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收集生活资源和参考一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生动材料,使数学课堂教学进入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从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了应用意识及创新精神。例如《按比例分配》教学,我是联系在劳动课(植树)进行的,首先是让学生明白学校分给我班的植树任务,再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相等的三个小组,由学生把植树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为了公平起见,应该怎样分配?(按比例分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直接学习的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掌握策略,会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探究是创新的必经之路,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经过一番探究获得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儿童的这种欲望更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时机”,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最佳方法,自我发现新知识,逐步激活创新思维,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学生探究新知向导,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知识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实现了知识的创新,激活了创新思维。

  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首先从“乘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引入,然后请学生改编题目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就让学生尝试这一新就问题,尝试中同学们发现:用乘数中间的“0”去乘被乘数,乘得的每个结果都是“0”这一有趣的特别现象,同学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把思维活动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些“0”省略不乘不就会简便一些了吗?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就是创新吗?!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成功体验之后,在后面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同学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和通分等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由此可见,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更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师,一定要精通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为创新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策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 10 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 6 个,上行的三角形与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个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推导使程序更加清晰明确,如教学《 11 — 20 各数的认识》时,先出示 11 根小棒,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是 11 根,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摆法: ① 左边摆 5 根,右边摆 6 根; ② 左边摆 5 根,右边摆 1 根; ③ 左边摆 10 根,右边摆 1 根; ④ 左边摆 2 个 5 根,右边摆 1 根; ⑤ 左边摆 5 个 2 根,右边摆 1 根; ⑥ 左边摆 9 根,右边摆 2 根……师生讨论归纳出: ② — ⑥种摆法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先摆 10 根( 10 根为一捆),再摆 1 根。接着摆一摆 11 — 20 各数,学生先拿出一捆,再加上几根。这样教学,学生亲历数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清晰明确,不但表现了自我,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且学生注意力集中,顺利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数形结合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策略。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形结合,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形结合在小学阶段一般是通过采用模象图、直观图、点子图、线段图、矩形图、集合图等来体现。宋淑持老师指出:“这种‘示意图’,抽取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并用简单图形表达了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列出算式而解答实际问题,建造了一座‘桥’。”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线段图,数与形有机结合,使学生理解了数量间的关系,找到了解题的方法,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变通性和创造性,如“一本书80页,王平第一天看了它的  ,第二天看了余下的 ,第三天应从多少页看起?”,此题对于初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老师可先让学生抽象列式,学生列出了:A、80× =20(页),(80-20)× =20(页),20+20+1=41(页); B、80×[  +(1-  )×  ]+1=41(页)。再让学生作线段图分析,结果有学生得出:80÷2+1=41(页)。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很快便列出了算式,也很快掌握了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

  image

  实践证明,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中,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不仅形象易懂,而且便于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地促进两种思维和谐地发展,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体验了数形结合的奇妙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了小学生主动、积极探究学习的热情,同时发挥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

  4、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策略。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因为它能使合作者之间在智力、能力、物质等方面实现共享,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它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乘以三分之一”两个要点。如果学生不亲身实践,对它的理解就不会深刻,知识掌握就不会牢固。如果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小组内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实验结论,强化了对“等底等高”和“乘以三分之一”意义的理解。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养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团队精神。

  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辅助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生动的画面清晰地演绎事物间大小,远近,动静,快慢,分合,虚实之间的相互转换,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与逻辑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同时新课程中计算器,计算机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使学生更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课件:①导入:画面演示了多种丰富的具体圆形的实物,在隐去非本质的东西以后,只留下了一个抽象的外形——圆,②演示圆的形成过程,③演示圆的特征。这样将演示,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多媒体独特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要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把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是引导学生“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措施,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又给了学生以展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时空。

  1、设计实践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时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扣时代步伐,加强实践应用练习,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题材“数学化”。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如:我的一位学生写的题为《农民收入增加了》的数学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问题作业:最近,老是听妈妈说,菜价、米价提高了好多,爸爸于是就说:“现在菜价、米价提高了,那农民收入不就提高了吗?”我也暗暗地在心里盘算着:是啊,随着菜价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农民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了!顿时,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我何不做举手之劳,来算一算这农民收入到底提高了多少呢?

  说干就干,我先算算在以前一亩的稻子,能卖多少钱。经过了解,知道一亩大概有600千克的大米,以前1千克只卖1.60元,而现在1千克则卖4.60元,1.6×600=960元,之前的一亩稻子的收入仅仅960元,再算算现在呢,4.6×600=2760元,仅高达2760元,将近以前的3倍呢!

  再来算算菜价涨了之后呢,那我就来看看我最爱吃的土豆吧,现在价格也大涨了,原来1千克只需1.2元,现在1千克要3.6元,(3.6-1.2)÷1.2=200%,哇!比原来收入提高了200%呢!

  没想到农民收入竟提高得这么快!如果一位农民耕了几亩稻,再种上一些菜, 那他的收入就十分平稳了。

  对于一般的上班族来说,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认为他们就等于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通过消费转到了农民的头上。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又再算了一次。

  我想:每位上班者月工资平均为1000元吧,每天买菜要花去15元左右,一个月30天,就要花去15×30=450元,其他开支剩下1000-450=550元,这样,450元就等于给了农民,自己留下550元,农民和上班者的收入距离就拉近了。

  现在的菜场上的经济,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使国家少出现贫富悬殊的现象,真是一举两得。

  这样通过运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数学”在实践中应用,培养了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时用数学去认识观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观念,培养了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设计开放作业,让学生创造发现。

  传统数学教学向学生提供的是消极的等待条件,训练学生从模仿到逐步熟练,形成技能,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开放作业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则向学生提供了主动获取的条件,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了小数加减法后,以前我设计的作业无非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题,最多也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一下,比如改错题或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这样的作业只能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现在我设计的作业是这样: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物品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出来的开放性作业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下面我展示一下其中两位学生的作业,生1:我调查的是几种蔬菜的价格。西红柿每千克0.8元、黄豆每千克0.5无、冬瓜每千克0.26元、青椒每千克1.1元。我提出的问题是(1)如果要买1千克西红柿和1千克黄豆共要多少元?(2)这几种蔬菜中最贵的比最便宜的每千克多多少元?(3)如果有10元钱可以买多少蔬菜?怎样买?(解答过程略)生2:我到离家最近的供销超市对几样物品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物品

  火腿肠

  方便面

  空气清新剂

  非会员价

  4.50

  2.95

  8.80

  会员价

  4.35

  2.80

  8.50

  我计算出三种物品非会员价比会员价贵,我给爸爸和妈妈提的建议:如果经常去供销

  超市买东西,办一个会员卡是比较省钱的。

  又如:“百分数的应用”实践作业的设计:

  ⑴某校计划购置一批电脑。已知A公司的电脑价格为每台6400元,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则从第11台按价格的70%计算;B公司的电脑价格也是每台6400元,但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价格的85%计算。假如你是学校负责人,在电脑品牌、质量及售后服务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你如何选择?

  ⑵张勤是某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同时有三家商务公司愿意录用他,合同期为4年,三家公司工资如下:

  甲公司:年薪3万元,一年后,每年加薪2000元;

  乙公司:半年薪1万元,半年后按每半年增长20%;

  丙公司:月薪2000元,一年后每月加薪100元。

  张勤选择哪家公司?

  这种开放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开放性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究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体验了创新的乐趣。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参与过程对学生学好数学是必须的,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并在探究中充分体验获取知识能力的乐趣,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从而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image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8,318.

  [3](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07,288.

  [4]童云龙,郭慧。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学力素质[J].东方教育研究,2002,3-4:11,15.

  [5]钟红。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创新[J].东方教育研究,2002,1-2:65,66.

  [6]朱志明,徐峰。动手操作应处理的几对关系[J].小学数学教师,2008,10:64,69.

  [7]孙敏,在转化探究中发展数学思维[J].小学数学教师,2011,5:30,38.

  [8]张冬梅等。让学生经历概念建构的精致过程[J].小学数学教师,2013,6:8,14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建人本管理,创和谐班级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