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析语文中的朗读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朗读的作用可波及语文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型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写作等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教师在教学不仅自己敢读,还要引导学生敢读,促使学生不但能诵读,而且能美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得到情感的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朗读  朗读教学  诵读  美读 范读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然而,往往很多语文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一节课下来,根本就听不到学生的朗读声,有的只是学生的回答声;有的虽然听见了学生的朗读声,但仅仅是停留在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上,没有真正地把朗读当作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没有把朗读当作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没有把朗读当成是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没有认识到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更没有认识到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作为教师非常清楚,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敢读。

  其实在许多语文教师中,他们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就是读不出口,即使读出来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们又怎敢读呢?这一点在农村语文教师中尤为明显。诚然农村老师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生理条件等的影响,普通话要稍逊于县城的老师。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心理因素在作怪:不敢读。自己的普通话差,不标准,害怕读的不好,读的差,不能真正地放开读,真正地用心去读。在上个学期县教研室组织的各校结队支教活动中,缙云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丁治平老师在听了我们学校语文老师的课后,就很真诚地指出了我们教学过程中朗读的缺失。他也提到了自己刚读的时候的一些害怕心理,但是经过多次的读,反复的读,渐渐地消除了忌讳心理,真正地感受到了朗读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也从先前的忽视朗读、害怕朗读,慢慢地学会朗读,厚着脸皮朗读,最后是自由地朗读,到现在是可以享受朗读了。虽然刚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行,但是没想到,刚一读完,却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其实,现在回顾头来想想,自己当时并没有读得能够赢得学生那么多的掌声,但是学生们也正欣赏着语文教师的改变。真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根本不用怕读的不准,读得不好,我们农村学生有农村学生的特点,他们城市学生有城市学生的特点,但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多了一份单纯和质朴。只要我们敢放下心来读,一样可以读出精彩来。

  二、诵读。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读一字……只是要主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才会活跃起来,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古诗文来说,诵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清代曾国藩曾经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吗?对私塾持批判态度的鲁迅先生,其古文基础恰恰是在私塾里打下的;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不多读多背,能写得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

  诵读是一种扎实的学习语言文字和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感靠诵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靠诵读。学好古诗文要诵读,学习现代文也要诵读,不读,怎能充分体会《想北平》里老舍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不读,怎能体会出《长江三峡》那粗犷遒劲的节奏和恢宏的气势及其强烈的震撼力?不读,怎能体会出《品质》中格拉斯兄弟对高尚的尊严的执着与追求?在具体的实施中,我觉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余映潮老师他的《狼》的教案可供我们参考:

  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生自由竞读课文,理解文意。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演读全篇课文。4、教师再教给一中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中的情景。5、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6、运用各种形式竞读、竞背课文。

  三、美读

  美读就是诗意的朗读。美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情感的强大流动的一种手段。这种美读法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课文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朗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朗读文章,朗读课文。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所以,要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

  (一)研读,感悟美。

  作者写文章是为了表明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或抒发某种情感,我们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感悟美,就要从语言文字中品悟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所以,要想指导学生美读,教师要反复认真地研读教材,深入文本,深刻的挖掘其内涵、情感;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反复朗读,用心的感受语言美,直至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方可。教师只有认真的研读文章,读懂文章,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真正的美读。

  如:余映潮老师的微型话题式品读。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小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

  (二)范读,激发美

  2009年,我非常有幸地参加“浙江省优质课品比大赛”(诗歌教学)的听课活动,收获颇丰。参赛老师们的深厚的语文素养,高超的教材处理艺术,出色的课堂应变能力等等,都令我折服。而杭一中王厉勤老师那充满磁性的朗读,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永远滋润我的心田,太震撼了。他朗读的停顿、节奏、轻重、快慢、语调、感情表达的是如此准确,使得在场的人无不为之一震。读完以后,台上和台下顿时掌声响成一片。他不但自己沉浸在诗歌里面,使听众也深入其境!范读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于美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美读能把诉诸视觉的无声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用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喜悦的语调语气,使学生从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中感受并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包括绘画和音乐美)。又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稳,读来极具回环美,整齐美,富有音乐感。通过美读,不仅可使学生感受魏征对于唐太宗乃至整个唐朝社会的拳拳之心,而且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从而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录音机,CD、MP3、多媒体这么方便,想用的朗读音频直间拿过来用就行了,干嘛还要范读啊?这话听起来很对,可是仔细一想并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实、更亲切,更富有感染力和示范性。因为教师的脸部表情、体态手势能更直接影响学生,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不能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范读来替代教师原汁原味的范读。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把我们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的理解,或全篇或片断地进行范读,或许这样的范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三)品读,品味美。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导读,从而引导学生能真正地欣赏美,品味美。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

  如:余映潮老师的分层推进式朗读,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下面《纸船》的朗读设计就不一样:(1)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2)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它不仅仅只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教师的导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美读使学生感受美,朗读时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更重要的还能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美,从其心理成分看,不限于感知和再造想象,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 出的:“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诗人泰戈尔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的抚摸,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通过朗读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但愿我们借助朗读的翅膀,一起飞得更高,更远,更自由……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  刘华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偶然苦丁—程红兵教育随笔选》   程红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4、《熏陶渐染   厚积薄发》   张友慈    《语文教学通讯》   2001.7A

  5、《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余映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6、、《中学语文》(2010年第2期《构建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创新作文改评的点滴尝试    下一篇:文以载道 道以通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