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更新观念 调整内容 改进教学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把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数据统计活动和可能性两部分。“数据”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人们及时了解数据里的内容,就能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让数据说话,运用数据分析推理,已是普遍使用的思维方式。数据经常具有随机性,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采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还是能反映规律的。“可能性”把随机事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可视为最初步的概率。让学生识别简单的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感受随机事件里的不确定性,有益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苏教版各册教材里都编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本文只讲各年级(上册)教材里的内容与教学。
  一、数据统计活动是指那些活动?怎样掌握教学要求
  简单地说,数据统计活动是以数据为对象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活动。小学阶段的数据,一般是用有实际背景的数表示的,通常蕴含在现实生活的事件、事物里,需要进行收集、整理才能获得。把数据用适当的形式(表格、图形等)表示出来,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内容与特点,也是进行数据描述、交流的手段。数据能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判断、预测、决策,这就是数据的分析利用。
  教学数据统计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数据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数据,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具体地说,主要是以下几点:
  (1)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问题时,能够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思考,选择或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
  (2)能通过简单的调查、实验、测量,或者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信息;能设计简单的记录单或调查表,保存数据;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数据。
  (3)联系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几种常用的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选择使用适当的形式表示数据。
  (4)能解释统计的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并能进行交流。
  二、怎样教学收集、整理数据
  数据统计首先要获得数据,问题情境往往会影响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教材里的问题情境一般是:已经发生了的确定事件,即将发生的随机事件,信息量大的较复杂事件。
  已经发生的确定事件的信息,经常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如一年级(上册)画出了大象家来的全部客人,:二年级(上册)画出了女孩家养的所有家禽。这些情境里信息已经齐全,且数量不是很多,只要把动物按种类分一分、数一数就能获得数据。教学这些问题情境的统计,应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标准,激活已有的分类和计数的经验,让学生有兴趣地开展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
  即将发生的随机事件,如,三年级(上册)在装有红球和黄球的口袋里,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再放回,像这样摸40次,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各多少次,又如,在小正方体的各个面上写不同的数,把小正方体抛30次,统计落下后各个数朝上的次数。这些事件的信息是逐渐出现的,而且出现不久就消失了,需要随时记录下来。如果分类用符号记录,边收集边整理,能提高获得数据的效率。像画“√”或写“正”字,每个“√”或“正”字的每一笔都表示一次。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使用符号,体会用符号记录的好处。
  有些事件的信息涉及长度、质量、时间等连续量,有些事件给出的信息量比较大,统计这些事件里的数据,经常要分段整理,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就教学这些内容。为什么分段整理?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材的例1,把40名鼓号队员的身高分三段整理,才能知道大、中、小号服装各应购买的套数:有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现实状况,如“想想做做”把47个城市2004年4月30日的空气污染指数分三段整理,就能知道这一天这些城市空气质量的总体情况,几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几个城市是良,几个城市轻度污染。合理地分段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难点,教学例题和练习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分段的作用以及如何分段的,在实践活动“了解我们自己”里,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着自己分段并整理。
  调查是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多次安排学生调查。开展调查要有记录表,及时记载并随时分类整理信息。第一学段的记录表一般由教材或教师提供,第二学段的记录表要学生自行设计,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
  三、怎样教学统计表
  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清楚地描述数据,有时还直观形象地表现数据的变化态势或规律。各年级(上册)教材教学统计表,按“简单的表格——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次序进行。
  一年级(上册)教材多次让学生填写简单的表格,如一些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个数,一批花里黄色、红色、粉色、蓝色的各多少朵。小组里最喜欢吃苹果、梨、西瓜、桃、草莓的人数……考虑到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识字很少,表格里尽量不使用文字,改用图画来替代,学生喜欢,也容易看懂。把经过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入表格,能感受数据的现实含义,初步认识简单表格的结构内容,为教学统计表作准备。
  三、四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单式统计表,与简单的表格相比,统计表规范、完整、严谨。如统计表一般有标题,写在表格的上面,讲述统计表里是些什么数据;统计表里经常有“合计”栏,在统计表里既能看到各个部分的数量,也能看到总数量,合计数是被统计的各类数据之和,也是检验统计表里的数据是否正确的一条途径。教学单式统计表,要充分利用填写简单表格的经验,培养阅读统计表标题的习惯与能力,指导计算合计数,并检验统计表里的数据。
  五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复式统计表,安排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里数据多,有便于提取、便于比较的特点。看懂复式统计表的栏日和计算表里的“总计”是两个难点,要分别从纵向和横向阅读统计表的栏目,理解表里每个数据的具体含义。“总计”经常有两种算法,一种把各个纵向栏目的合计数相加,另一种是把全部横向栏目的总计数相加,两种计算的结果应该相同,这是检验复式统计:表里的数据是不是正确的方法。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出现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单元里,让学生自己阅读、填写,从中体会百分数经常应用于统计和比较。
  进入新课程,统计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制作统计图和统计表为主要任务与目的,因为制作统计图表只是数据统计活动的一部分,统计的教学重点在于获得和利用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教材只让学生在统计表里填出数据,理解每个数据的具体含义,没有让学生设计和独立制作统计表。
  四、怎样教学分析数据
  数据统计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据,还要分析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为了培养分析数据的习惯与能力,第一学段教材在简单表格或象形、方块图的后面,经常问“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数据,利用已有数据进行简单计算或比较。第二学段教材在统计图、统计表的后面,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大致有三类:一类问题是看懂图、表里的数据,如,说一说条形图上每座电视塔的高度,说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枚数……第二类问题是比较图、统计表里数据,如,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我国2004年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多少万吨……第三类问题是计算平均数,并用平均数评价各个数量,如,求青阳小学一周平均每天用水的吨数,指出这周哪几天的用水量少于平均数。再如,计算1999年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的公顷数,相机进行保护耕地的教育。
  要特别指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习惯和能力是统计教学;的长期任务,应不厌其烦地坚持进行。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能力增强,不仅要组织学生认真回答教材已经提出的问题,更要鼓励他们自己提出较深层次的、有独特视角的问题,有兴趣、有意义地开展数据分析活动。
  五、教学可能性编排了怎样的线索
  可能性知识,安排在四个年级的(上册)教材里循序渐进地教学。
  二年级(上册)选择学生喜欢的、能够进行的游戏作为教学素材,认识简单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开始教学可能性。如果口袋里只装红球,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一定是红球;如果口袋里没有红球,任意摸出1个球,不可能是红球,这些都是确定的事件。如果口袋里有红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这是不确定的现象。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摸球、转盘游戏以及生活中的事件,使兴趣从游戏转移到数学学习上,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思考。不确定事件是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不确定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如“试一试”,指针转动后,可能停在转盘的红色区域,也可能停在黄色区域,还可能停在蓝色区域。
  三年级(上册)体会随机事件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有的可能性大,有的可能性小,有的可能性相等,初步定性描述可能性。可能性大、小或相等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教材安排学生在熟悉的游戏中猜想、实验,积累相关的感性认识,通过判断、推理,感受概念的含义,大致设计成三个认知层次:首先是在两道例题的学习中积累经验,一道在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口袋里,每次任意    摸出1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回,照这样摸40次,体会由于口袋里两种颜色的球个数相同,因而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另一道在装有3个黄球和1个红球的口袋里,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一共摸10次,体会由于口袋里黄球个数比红球多,因而摸到黄球的次数比红球多。其次是练习九第1~3题,结合生活情境和游戏活动里的数学内容,用“偶尔”“经常”“差不
  多”等词语描述或比较可能性的大小。最后是练习九第4题,用可能性大,小或相等描述摸球活动的结果,初步形成数学概念。教学要充分领会教材为学生安排的认知线索与过程,准确把握各个认知层次的设计目的与要求,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四年级(上册)第79~81页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在定性描述可能性的基础上编排的。例题的教学分两段进行:第—段初步体会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就简单的游戏而言,公平的规则一般应该让游戏各方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否则,游戏规则不公平。例题在装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显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于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教材让学生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并操作验证,从而对“游戏公平吗”做出判断与解释。第二段修改游戏,把不公平的游戏改成公平的游戏。例题让学生在口袋里重新装球,还要反复实验几次,依据口袋里两种颜色球的个数相等,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每种颜色球的可能性相等,推理出小明和小玲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加强对游戏公平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利用分数定量刻画可能性,联系分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教材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编排两道例题,例1及“试一试”的思路是:随机事件的结果有哪几种可能→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每种结果的可能性用分数表示,这样的演绎推理,把随机事件纳入了分数意义的范畴。例2以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为认知平台,推理出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3个1/6,即1/2。类似地,还可以推理出摸到A的可能性是2个1/6,即1/3……在这些推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红桃(或A)占总张数的1/2(1/3),摸到红桃(或A)的可能性是1/2(1/3),这就把分数概念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有机联系起来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下一篇:如何处理发展性评价中几个难点问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