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园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我们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进行变革与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与时俱进;师生间加深理解,和谐关系;课堂上开放教学,减少束缚;安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效;更好地创生课程,让课堂焕发生机。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变革与创新
  当今世界教改的两大聚焦点是: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园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目前,参加新课改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我县各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变化。然而,我们的实际有效教学和新课标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老师们还有许多困惑。下面我就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与创新问题,粗浅地谈谈我的认识。
  一、继承发展,与时俱进
  新课标的“新”是相对的,它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而是对原大纲的批判继承和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发展。我们教育实践表明非此既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始终是要自食其果的。课改并非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好的做法(如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形成),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而新课标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才是我们这次课改的应有之意。因此,对于新课标新课程,我们不该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原大纲旧课程,也不必要过多地去吐口水。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要与时俱进。
  我们当前提倡的发展、创新,更应当把握好它的实质。“新”,一是新奇,标新立异,二是社会价值,要有实效。如果只强调前者,那么精神病人说的话,句句都是异乎寻常的,但却毫无价值可言。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在今天,觉得课改就是与以前的教学截然不同,热衷于“新花样”的学习,忽视了教学的实效。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有的老师却片面理解,把过去的“文学分析法”的句句提问改成句句感悟提问式,“你对这句话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感悟到了什么?”等等,照样显得机械,繁琐,即以一种倾向来代替(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以读代写,忽视了学生的书面运用实践。一节课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启发”学生的“感悟”,片面地进行重读轻写训练。其实,语言的运用,口语交际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书写表达能力的提高应是重中之重,而学生端正的执笔姿势以及对生字词的真正掌握,更始属于基础性的基本技能,切不可忽视。上述的“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其中的运用,特别是书面语的运用能力,要花大力气训练才能受到实效。犹如旧金山探索活动创办人法兰。奥本海默所说:“人游泳不让他下水一样,不切实际。”所以要在游泳中学游泳,同理,要在读中学读,在写中学写。如今语文课要重视学生的读这是进步了,相比之下,学生书面与的应用训练也要大大加强。我们教师要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某些教学环节中缺乏实效的要慎重,不要一味的出陈推新,要脚踏实地,把力量用在刀口上。继承发展,讲求实效。
  二、加深理解,和谐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师生、同学之间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同时“理解”本身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效益。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让学生理解你,信任你,你的教育教学才更有效。”为了加深这种理解,首先我们要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要能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因为我们和学生之间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客观上的差别是存在的,并且因我们的世界观、人生阅历、年龄状况的不同,在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用成年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来对学生强求一律,把这些东西强加在他身上,到头来师生之间的这种紧张,甚至教育教学效率下降都是完全可能的。曾有过这样一个实例:“七一”党的生日快到了,幼儿园里要搞个活动庆祝一下,后来老师就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活动叫《给党过生日》,小朋友们很高兴,都欢呼雀跃。上课后,老师发现这些平时很听话的孩子怎么也坐不住,总有小朋友在交头接耳,唧唧喳喳,安静不下来。最后终于有几个小朋友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到门口,把门打开了往外张望。老师很生气,把他们拉回来,批评他们:你们往外看什么?小朋友们都嚷嚷,给党过生日,都这么长时间了,党怎么还不来?在小孩子眼里,给党过生日,党就应该坐在那里,大家要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等。这个活动如果不是放在幼儿园,而是放在小学和中学去做,就可以搞得有声有色。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党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设计这样的活动明显脱离了实际,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们认为好的,学生不一定会喜欢。第二是让自己更进一步,向孩子学习,在课堂中师生共同成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获益和成长,我们教师也在不断成长。课堂里发生的事情都是双向的,是师生互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渡生命历程,共创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开放教学,减少束缚
  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无论是在课堂管理上,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应该把学生解放出来,减少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不要对学生约束太多。特别是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这涉及到能否从深层次上解放学生,激活课堂,鼓励创新。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够自由想象的,能够探究发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我们在课堂里也在进行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气氛下面隐藏的是学生的思路被老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的、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他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很快引导学生向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迈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这样,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普遍对待所有的教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了。这在我们的教学中随处可以表现出来。比如有老师教《火烧云》,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火烧云描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本来这位教师的设计是在课文教完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关于火烧云的描述,联系他们对火烧云的实际认识,把对火烧云的感受也写出来。这本来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写作,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但是这个老师布置完作业后,又附加了一个要求,说也要像作者那样从描写动物的角度来写。这样一来,一个开放的题目刚刚给学生预留的想象空间,由于老师最后这样一个多余的要求和约束而重新被关闭了。于是所有的作文都是从描写动物这样一个角度来写:火烧云像一匹马、像一个大猩猩、像一个小兔子等等。虽然写得活灵活现,但学生没有跳出老师设定的框架。
  四、内容合理,形式有效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盲目追求。一节课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但没有一次取得教学实效;有的课,教师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戴上漂亮的头饰跑来跑去,只不过是为了做四五个简单的口算题,造成了大量有效数学时间的浪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要和内容有机结合,保证活动的效性。
  例如当前热门的合作、探究学习,更要有效组织。如对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问题应具发散性,思维指向应多元化,要给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形式确实发挥实效。从学习方式上看,要处理好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数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我们实践中发现,许多合作已经变味或变质。现象一:有明确分工却无互助合作,小组成员只顾自己,关心分工后自己承担的任务,没有关注同伴的表现。现象二:有交流过程却不能反映交流成果。结论未加整合,小组汇报陈述的仍为发言人个人的看法。现象三: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依赖他人。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之效。现象四:争执吵闹不断,偏离合作主题,不能有效沟通辩论,效率低下,耗费时间。现象五:重视评价个体,忽视评价群体。从教学评价上看,要处理好尊重学生与正确导向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在课堂中要多用激励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超越。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既不能吝啬教师的热情,又要把握赞赏的层次、度以及频率,还要掌握每位学生的个性。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的问题亦给予过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真诚。我们倡导赞赏,但必须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方面,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点滴的创新思维也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应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确是非。如果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适度性、真诚性,对学生的错误不加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赞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五、创生课程,焕发生机
  就是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感悟到、思考到。课程价值最终是落实到学生身了,而不是在老师身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现在,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总之,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变革和创新,树立的观念、方法远不止以上所述,应该提倡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反思并上好课。要认真学习,明确新课改的方向,要理解和刷新并落实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站在时代的浪潮中,与其共生长,同发展,去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树立必胜的信念,处处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则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增强将是指日可望的事,这样,更将圆满完成新一轮的课改任务。
  [参考文献]
  [1]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教育家书系第一辑,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当代教育家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4]孙双金:《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王深根 毛建平:《新课程研究(研读课程标准 示范课堂教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下一篇:由“阅读”与“阅读教学”关系触发的启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