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学会交往 远离孤独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感到孤独的小学生越来越多。当孩子在受到周围人的冷漠、孤立时,容易产生孤独感。家庭、学校、社会应更多地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平台,消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笔者尝试从学校、家庭两个层面来分析如何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快乐地与同伴交往。

  【关键词】孤独感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发展了急剧变化,几千年农业社会所培养出的那种极为亲密的人情关系在此环境下无可奈何地淡化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觉得自己有种孤独感了,现在这种孤独感也逐渐蔓延到我们的孩子身上。

  孤独感(loneliness)是指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的情绪状态,是由于社会交往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而导致的一种心态。虽然一定的孤独体验对于人格成长的作用可能并不全是消极的,但孤独感给儿童造成相当大的痛苦。

  如今,感到孤独的小学生越来越多。我随机抽取了我们学校的100名小学生,对其交往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小学生同伴接纳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孩子反映自己因没有伙伴而感到孤独。有58%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在家上网、看电视;26%的孩子感觉自己找不到可以一起玩耍的伙伴,经常觉得孤独、生活没意思。90%的孩子希望自己有一个固定的交际圈子,经常和同伴交流玩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孩子都感觉自己缺少朋友,感到孤独。那么,导致小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影响

  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但封闭的单元楼房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隔绝了孩子与伙伴们的空间;孩子只有在冰冷的铁门里独自活动,陪伴她们的只有电脑电视,于是一些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迷”,“电视迷”久而久之,沉迷其中,变得沉默少语,不太愿意与周围的人们交往,甚至不愿同父母说上几句话。长期这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内心孤独、对事冷漠……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样,孩子在家中就缺少同龄玩伴。加之现代社会的压力,父母常常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他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度过的,自然容易感到孤独。长此以往,易形成孩子孤僻、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3.学习压力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连小学阶段学业竞争也非常严重,小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他们忙于学习,闲暇时间少得可怜。还有些父母为给孩子的未来不断地增加“砝码”,连仅剩的一点闲暇时间也给孩子排满了课程。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加上家长按照自己的思想和功利性摆布孩子,造成了目前许多孩子在交往方面往往产生恐惧、郁闷和自闭的烦躁心理,对同伴都怀有戒心,根本不愿交友。另外,学业成绩不佳,也很容易得到教师的“忽略”,同学的“忽略”,由此也会产生了孤独的感觉。

  4.家长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这关键的作用。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导致孩子娇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交往。

  其次父母在对待孩子交友比较干涉,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喜恶强行地给孩子选择朋友,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比较有功利心,这也限制的孩子与他人的交往。

  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让孩子只知道盲目地遵从,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走出的儿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他在交往中也容易被伙伴们忽略。不懂得怎样与伙伴相处、游戏,让孩子对交往产生挫败、恐惧甚至是排斥的心理。

  5.自身因素

  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对其人际关系期这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尊心较强和自我评价较低的孩子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从而难以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产生孤独感。如一些生理、学习、行为方面有缺陷的孩子,常有自卑感,怕被拒绝而不敢与同伴交往,于是产生了社会焦虑和社交回避的行为。而这又导致了他们没有同伴,他们就会自我封闭,体验到孤独感。此外,自我评价很高的孩子经常会自以为是,看不起同学,轻视并讥讽同学,也会失去同伴的友爱,在班上显得孤独。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孤独感并不可怕,但是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为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造成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变成“孤独症”。家庭、学校、社会应更多地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平台,消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

  交往是少年儿童的基本需要。孩子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发展。其中,与人交往是重要的一环,对孩子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搭建交往的平台,让孩子远离孤独,快乐成长呢?我觉得这需要家长、老师等的共同努力。

  1聆听沟通,减少孤独

  平等信任是沟通的第一纽带,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家长应该改变居高临下的教导方式,而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父母更应做孩子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父母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孩子有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有了温暖与理解,就会减少许多孤独与寂寞。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同伴之间的交往,都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教师自身的言行、工作能力和教学内容,对孩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教师平素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我们,他们才会毫无顾忌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我我们可以采用闲聊的方法帮助孩子解除忧虑,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提高交往的勇气。也可以开展“心灵交流会”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学生倾诉烦恼,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烦恼。也可以在学生中还开展互助互爱的“阳光伙伴”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伙伴一起玩耍。

  2.鼓励赏识,敞开心扉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交流是双向的,因而也体现了一种民主。家长单向批评、训斥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权利,或者是孩子根本就没有了表达的欲望。孩子在家庭中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孩子会感到没人分享他的内心感受,孩子就会感到孤独。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孩子在行为有所进步,智力有所成就,如果能适当地得到父母鼓励,他的心理满足感便会增强,与此同时,他的学习动机、兴趣及向上心也会发展得比较理想。由此可见家长的赏识与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家长期待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是能吹走笼罩在孩子心里那片孤独的乌云。

  作为教师,要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真诚,给予学生肯定、赞赏、鼓励,把他们吸引到有趣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来,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减少孤独感。

  3.因势利导,学会交往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交往教育,积极处理不良行为。例如,孩子之间因为一些小矛盾,互不理睬或互相撕打谩骂。又如对待他人缺乏礼貌;参加群体活动自由散漫等。这些不良行为往往使积极友好的社会交往转化为冲突消极的交往活动,不仅破坏友谊,影响群体生活,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发展。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教育孩子珍惜、发展友谊。孩子们在一起斗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当孩子间发生了争吵,老师和家长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为此而杜绝孩子间往来,要采取劝解的办法加以疏导,切不可袒护一方;要帮助孩子多从自身寻找原因,要让孩子主动去赔礼道歉,鼓励孩子与伙伴和好;还要教育孩子多关心帮助伙伴,当孩子的伙伴生病时,提醒孩子主动去关心探望,要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我们不应过多干预,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问题。通过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使他们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这往往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不到的。

  4、学会交往 远离孤独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作为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之间的友谊,多倾听孩子的理由,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并鼓励孩子的好朋友来家中做客,还要教育孩子要诚恳地欢迎小客人。平时要多询问孩子:“你今天与好朋友怎么玩的?”发现孩子某一点进步时,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如孩子将好吃的食品与朋友一起分享,将图书送给同伴看,就说:“你这样关心小朋友,真是个好孩子!”大人的关注以及表扬和鼓励,会大大激发孩子与同伴长期友好相处的愿望,促使孩子珍惜和巩固友谊。

  作为老师,当孩子在游戏交往中发生争执,不要充当“裁判”,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从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创设交友环境,使孩子在与伙伴在交往中产生友谊。孩子有了朋友,一起游戏,共同欢乐,互相依恋,密切了关系,也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在小学,教师应克服“重课业、轻活动”的思想,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孩子之间多交往,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起来。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愉快、烦恼、悲伤、爱与恨,都同样与他人的交往息息相关。只有当孩子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他们才会对生活经历有更丰富的体会,才会有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相对于成人的独立性。孩子间的交往,最利于鼓舞孩子真正地交流思想和进行讨论。因此,家长、老师都应积极鼓励孩子的互教和互相影响,以此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驱走困扰他们的孤独,让孩子们大胆地与伙伴去交流,尽情享受伙伴间交往的快乐和温暖!

  参考文献:

  1、《寓心育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余红颜荣从民《大众心理学》2005年第11期

  2、《小学生孤独感:原因与对策》谢维兴,《福建教育》2007年第11期

  3、《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从小培养儿童快乐的性格》王艳菲《大众心理学》2006年第7期

  5、《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心灵快乐飞舞——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听课者”一种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