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读书”经营“阅读”——新课程低段大班阅读教学实践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提前识字与阅读,低段选文篇幅增长,难度增加,这给一个班级五十八位学生的大班教学带来困惑。上课时一讨论,像捅了蜂窝;一表演,似剧场开戏。不说效果,这其中组织教学花的时间比讨论表演的时间还多,真是得不偿失。更何况,终究是尖子生得意。长此以往,多数学生成为“陪读”。我们着眼实际,仔细分析教材、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目标、策略,决定舍弃虚浮,保留实在;大减花俏,汲取精华,让最简单也最复杂的“读书”经营低段大班的阅读教学,并努力使之细化、深化、远化、活化。

  关键词:低段  大班  读书  阅读

  实践新课程将近三年,面对一个班级五六十学生的大班教学,如何处理“全面与个性”、“全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随着年级的增高,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严重。就阅读教学而言,新课程倡导提前识字与阅读,课文篇幅普遍偏长,且内容丰富,道理深远,多数学生不能得以应手。实践证明课堂上较多的分析讲解或提问讨论势必削弱多数学生对词句朗读、内容把握、语言理解、情感体验以及思想内涵感悟的程度。甚至出现部分学生上课无所事事,“陪读”角色由此诞生。因此,我们重新审视低段大班的教学,试图以“读书”经营“阅读”,并努力让它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看教材——要读

  告诉孩子: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课文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凭借,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选文富有时代气息,关注儿童生活。文章体裁多样,儿歌、韵文、故事、散文、童话、寓言等应有尽有,且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学习语言,又能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熏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课程阅读教材在编排上也有新招,如内容的整合、阅读导语的设置、课后学习小伙伴的提问或引导,大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在呈现方式上,新课程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由教师的“教本”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不管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还是体现教材编排意图或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都是教师必做的重要举措。

  “重积累”是教材的又一鲜明特点,每篇课文后的第一题练习均设计为“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积累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佳作,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提高教材的利用率,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

  二、看学生——可读

  告诉孩子:天生我才必有用!

  识字便可读书。学生拿到新书都会迫不及待“读”起来。读读目录或看看插图是一种读,走马观花或快速浏览也是一种读,一字一句或读读想想更是一种读。读是学生接触教材,走进教材最简单最捷便的方式。不必分析、不必表述,有趣时大笑,不解时提问,惊奇时瞪眼,无奈时叹息,悲伤时流泪……这就是学生最好的理解与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在拿到新书的那一刻,让学生读整册的课文;教学一个单元之前,让学生读整组的课文。“每次提问时都没几个学生举手,上课真没意思!”这是我经常听到的老师怨言。试问:是老师没意思还是学生没意思?分析要答案,讨论要看法,交流要发言,“没意思”的学生当然“无言以对”。“读书”却可以“平起平坐”,让更多的孩子参与理解与感悟。

  三、看效果——必读

  告诉孩子:书中自有黄金书,书中自有颜如玉!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诵读的优良传统。《国语·晋语四》有“文公学读书于臼季”的记载,《吕氏春秋·博志》说“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礼记·学记》强调“呻(吟诵)其占毕(简册)”,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尤为典型。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

  1、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养成,全赖多读、熟读,舍此而无他途。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丰富体验

  语文学科渗透着人文精神。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世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而有许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通过自读来由“感”而“悟”。即使那些可以言传的东西,单靠教师讲说,得到的毕竟有限。古诗教学为何会成为难点?古诗博大精深,诗句抽象概括,内涵丰富深奥,学生脑子一片空白,走不进去,大概就是因为没“感”而“悟”吧!过去老师总让学生抄写诗句意思,却少见像王自文老师那样让学生对古诗千万遍的诵读,学生也从来未曾如此深刻地去体悟“遗民”的“泪”,如此大胆地去指着皇帝的鼻子责问“南望王师又一年”!再如《和时间赛跑》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不回来了”,怎么理解?一次次读书“自得”,逐渐走进爸爸的生活经验、走进“我”的生活经历、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走进身边不同的人对待时间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结果的例子。学生除了感悟时间的珍贵,还会体验时间的无情、可怕、公平、可爱……因此对“如何面对时间”的看法也是丰富、深刻的。

  3、实践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专家指出现在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与理解内容层面上,对于文章里优美词句的感悟、中心要义和精微所在等都涉及不多不深不“圆”。其实学习一篇课文,除此之外还要欣赏作者的艺术匠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含其中的情意、趣味,欣赏语言、结构的佳妙之处,鉴别艺术手法的优劣、得失。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如《找春天》感受美好的春光,《泉水》体会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邮票齿孔的故事》倡导动脑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审美,特别强调感受;感受,特别强调诵读。如《秋天的雨》如果上成文学分析课,那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就很难体会到它的妙处。只有诵读、涵泳,才可以使“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才可以让学生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4、学会读书

  曾祥芹先生在《宣言》中说“语文能力‘读’占鳌头”,是说一个人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阅读能力都是最基础的、最领先的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掌握和利用信息成为决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仍然是通过阅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足以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练习,就根本无法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正如提高写作水平要“写”,提高交际能力要“说”一样。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凡文章书本,必须待教师讲解之后才大概了解,即使一辈子跟着教师过活,也还有脱不了依傍的弊病;何况学生不能一辈子跟着教师过活!国文教学明明悬着‘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这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言……”这个道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抱着非讲不可的观念不放呢?

  四、看现状——多读

  告诉孩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更不多见。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让学生初读一遍,然后精读一两个句段,就算不错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活动式”、“讨论式”等语文课堂“多动症”又犯了。教师对理念理解有偏颇,把最重要的“读”抛到脑后,却绞尽脑汁让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结果呢?学完了课文还不知道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更不要说对语言的感悟和情味的体悟了。有位老师这样教学《荷花》:

  师:荷花美吗?

  生:美。

  师:美在哪?

  生:花美。

  师:怎么美?

  生: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说得真好!那荷花的姿势呢?

  生: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师:荷花这么美,是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啊!“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把第四自然段读好,读出感觉。

  可请了几个学生就是读不出“感觉”。试问:如此理性的分析怎么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拿什么陶醉与神往?试想,如果先进行联系课文插图读、合理想象读等途径读好花的“美”和姿势的“美”之后,再读第四自然段,那感觉又会怎样呢?

  五、看实施——活读

  告诉孩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死书读活长精神”。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应该把书读活。所谓读活,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有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因此我们倡导活读书。

  1、读书形式要多样

  其实,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朗诵、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单读、齐读、散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述读、译读、抄读、批划读;猜读、研读、赏读、背读……指导学生读书,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和运用。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形式的选择与变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文。记得指导《称赞》一文初读时,安排“自由放声读——指名选择读——全体难句读——个别反馈读”等形式,全班热情高涨,效果不错。

  2、主体参与要主动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特别是小学低中段学生喜

  欢各种各样的活动(画、跳、唱、演等)。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四季特点,加深课文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3、内化与表达要同步

  读是内化,写则是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最灵活有效的表达就是课堂小练笔。课堂小练笔不仅是课

  文思想内容的概括,它可以记下读书之后的理解、感受、启发、教训,并且由此引发的相关的人、事、景等。如《燕子专列》,可抓住最后一句“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在人类致谢。”引发思考:此时此刻,燕子会说些什么?送行的人又会说些什么?请写下来;如《看雪》,就可从整体入手,“如果台湾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跟他们一起玩雪吗?会怎么玩?请写一写。”可以利用课文空白,如《恐龙的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课文介绍了几种说法?你还想到了哪些?请介绍一下;也可以续编故事,如《纸船和风筝》;还可以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如《画家和牧童》:“我想对画家(或牧童)说……”联系自我与自己对话也很好,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也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我们提倡课堂小练笔,尽可能每课都安排这个环节。写是阅读能力的外在展现,也是语文素养的扎实训练。

  4、阅读渠道要拓宽

  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加强课内而又不能囿于课本,要努力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树立大语文观。课堂上以文本为中介,通过文本的启发,交流读书心得,拓展语文学习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师可通过一篇带多篇,引导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语言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等课外读物。如教学三上第八组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时相机推荐书籍《美德的种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厚积在课外,薄发在课内”,二者相辅相成,提高学生语文效率。

  5、读书习惯要养成

  “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阅读是一种生命行为、一种生存状态。指导阅读时,教师应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具体地说,教师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

  (1)快乐阅读。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

  (2)有意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同一件事情,有意与无意去做,其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显著优于无意阅读。

  (3)专注阅读。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即使受了干扰,也要抵制诱惑、纯净大脑,专注于“别问我是谁,请让我面对”的书香世界。

  (4)持续阅读。清代学者陆陇其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读书在于积累,一滴水不可能穿石,一日之功不可能砌好长城,唯有锲而不舍,方能金石可镂。

  (5)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各有优劣:前者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人生感悟,但容易导致肤浅;后者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但容易限制眼界。二者巧妙结合,融会贯通,才会发挥应有功效。

  让“读书”经营低段大班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我们树立了科学的理念,是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的。我们也坚信,我国的阅读教学必将在琅琅的“读书”中写出语文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从小班化出发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