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师德教育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过去的一年里,影响教育方面的有三件大事,一件是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二件是“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的下达,还有一件就是正在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我理解,这三件事,可以看成一件事,这就是育人,学校如何从根本上体现育人的功能?我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深入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

  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的趋势,对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既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又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学生,已成为摆在学校德育工作面前的紧迫课题。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立足于主动建设,既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教育观念没有根本的转变和更新,导致德育主体地位的弱化和丧失。
  首先是主体需要的失落导致德育的误区。传统德育理论将道德行为主要归因为道德认知,而不归因于道德需要,我们认为主体需要,即学生的内在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而我们现实的德育起点设置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教师单边的思维与行动,因而无法被学生所认同,也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需要,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据调查,学生“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是:平等相待、和谐沟通、尊重与理解、自主与帮助,因而成为学生最强烈的呼唤。
  第二,道德灌输是僵化的教育方式。我们教师总是以先知先觉的姿态居高临下,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规劝、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是常见手法,“管、卡、训、压”是常用手段,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严重地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学生强烈反对刻板、说教、苍白灌注式的教育,欢迎自主参与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德育”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由衷的呼声。
  第三,课程与知识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讲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多人注意的是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或者是思品课这样的德育阵地,其实,课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育人,所谓“文以载道”即是这个道理,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人格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基本功能就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第四,强制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地把教育视为对人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和防范,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收者,使学生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的学生对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禁令不以为然,教师的“卡”、“压”又使得学生噤若寒蝉,这说明了重规定、片面强调服从的教育是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有效的德育应是道德规范的内化,而道德规范的内化的切入点是学生的自觉的需要。当然,依靠纪律、规章来管理学生是必要的,但尊重与理解是前提。
  其二,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尚须完善,管理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主张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这里的德育主体决不单单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但是,我们的教师当中仍然存在搞德育只是领导、政教主任或班主任的事的错误认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至于出现有的班主任老师、分管领导“单枪匹马”、“独当一面”的孤军作战的状况。有人提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看法,尽管不够确切,但其中所包含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却是正确的。长兴中学推行德育工作导师制,我认为,这首先是在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和成熟。
  其三,“唯才是举”、“重智轻德”的思想,导致办学主体对德育“潜意识排斥”。学校依靠生源大战来保证其高升学率,又依靠高升学率来提高学校声誉。农村中学学校地位和教学质量上的先天身份和天然弱势,尤其是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上的薄弱,迫使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把“抢好生源”和“加班加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速效剂”,采取“短平快”的策略,什么“教育改革”、“教育研究”只是装饰门面的“虚晃一枪”,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思想道德建设了。
  其四,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德育工作者队伍培养的面要进一步扩大,不能仅仅局限于分管德育工作的行政领导、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其他教师也要自觉担当起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其次,德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心理辅导能力,掌握适应时代需要和符合学生身心认知规律的教育技能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针对以上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德育过程还给学生。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是互动的,这种互动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激活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上。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因此,我们要努力把德育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获得道德认知,并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促进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发展。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践体验,增进道德经验的积累。人的道德经验的获得离不开生活实践。在公交车上为老弱妇幼让座后,我们让学生体会心中“泛漾的一种愉悦”;当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投入捐款箱,援助病痛中的伙伴时,我们让学生感受“胸中流淌的是一股暖流”;“家乡这几年变化大、发展快”,这个学生在寒暑假“五个一”活动中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虽然简单,却是在社会实践中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的真心认同。
  2、交流分享,引发学生道德意识的共鸣。
  交流是一种互通情感,引发共鸣的好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效益,可提倡将自己的体验、感悟升华和大家分享,这种分享越多,教育的效益就越大。例如组织学生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可对美好事物予以讴歌、颂扬,也可对丑恶的现象进行讽刺和鞭挞。当学生们对着一幅幅漫画评头论足时,道德的意识已经在心里产生了共鸣,引发了思考。
  3、研究探索,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
  随着道德经验的积累和道德意识的增强,道德情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组织学生进工厂、到社区、去农村,了解工业污染的危害,发现文明的缺失,感受落后的贫困,领悟到的是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情感的升腾,我们要求学生把社会实践中的获得的感性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追求的是一种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4、榜样示范,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榜样的言行把抽象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树立身边的榜样,发挥示范效应。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容易学。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蹼”,就是要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美好的道德塑造人,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的榜样”、“学习身边的榜样”,而且作为教师也要率先垂范做表率(如寝室管理)以身立教,以情引导,自然能够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培育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引导学生主体人格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体,校园中,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甚至可以衍射校园之外,它具有潜移默化的天然功能,犹如物理学中的“磁场”对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校园文化从形态上来划分有隐性和显性的。从内涵上来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校园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幽雅的人文环境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我们教育学生自觉地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一草一木说话”;在校园走廊、过道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外杰出人物的画像和名句,“让墙壁说话”;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布置班级的教室,共同拟定班级口号,设计班徽,创作班歌,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其实都是让物化的环境发挥其文化内涵,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教育的作用。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赋予学校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并不具备校园物化环境直观可视的特点,但是它已经渗透、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上:校园中的警言标牌、形象标识等,使学校成员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感染。字画、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视、师生作品展,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学校成员的个性特点、精神风貌,给学校成员以积极向上的感受和熏陶。对学校成员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既体现了学校严谨、有序、求实的治校、治教、治学特征,又体现学校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团结协作、充满朝气的竞争精神。我校提出“一信四J”主题教育,既是从道德层面上对教师学生的规范要求,又是从行为规范层面上制订的准则,是学校精神追求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和现实要求。此外,教师与学生双向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成员之间平等交往,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使教育过程在和谐、信任、愉快的情境和氛围中展开;教师除了对事业的责任和追求外,在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服饰打扮、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要体现较高层次、较高要求的文明素养,以人格力量示范于学生。
  3、制度立人,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学校制度首先不是“管人”,而在于立人。从升旗仪式到各种仪典,从行为规范到各种检查评比,制度不仅体现教育的稳定性、延续性,也体现育人的规范性,这种“规范”必须帮助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既使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和内在要求,所以,我们倡导养成教育,而不是一般的提高教育与训练,遵循引导在先——及时鼓励——集体制约——自觉自律的思路和做法,便能达到学校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终极目标。
  优化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虽滴水穿石,润物无声,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并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校园群体的共同特征和鲜明个性。
  (三)重建校园关系,改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主体人格健全。
  时下,我们常说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这也是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一种师生共建文化,要求建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新型伦理关系,以实现教育教学本义的对话和互动,把教学相长作为师生共生共长的历程。要实现这个目标,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是前提,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生本理念,在尊重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的诸环节。尊重学生就是提倡蹲下来的教育,建立以尊重为前提,充分相信学生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核心的,而人格就是主体,就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和个体差异的生命存在。因此,我们的德育目标尽管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人格教育为本位,或者说教育的底线就是“健全人格”。学校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构建学校文化,优化育人环境,以及通过课程教学。活动载体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这里要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马加爵血案”震惊全国,其极端扭曲的人格可从他的教育经历去分析,他不会“玩”,也不会交往,他不懂得遵守游戏的规则,当然也不会懂得遵守社会规范,有人说他是“法盲”,他至多是游戏盲、交往盲。武汉科技大学高材生,广西省理科竞赛状元刘启业不能接受恋爱挫折,残忍杀害女方家的两名小孩,无疑是“马家爵”的同类。同时,我们不难联想到去年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这些人都来自农村贫困家庭,都是性格内向孤僻的“好学生”,都说明了健全人格的缺失是行为失范、道德沦丧的根源,也说明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特别重视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不只是知识传授关系,而是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在教育中的相遇,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传授知识更为有利,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这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终目标和归宿。文化化人,道德德人,德育需要一种做的教育,首先是做正常的人、健康的人、体面的人、文明的人,然后才可能是高尚的人,倡导关系重建,就是要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上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学校领导与教职工,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才能达到教育资源的共生,培养现代意义上的合作乐群、公平竞争的意识,培养具有生命活力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队精神。
  (四)立足校本实践,整合德育资源,加强基础道德教育。
  基础道德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学校教育的客观存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什么国家体制都必须加强,才能提高国民素质。不过,每个学校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实施基础道德教育过程中,就必须与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课程建设、教育载体、培养目标等相结合。这样的基础道德教育贴近学生,才能使学生有真切的体验,也才能激发学生主体有效的道德情感。
  我校立足校内,强化德育实践,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主要是通过“四个结合”,谋求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活动增进道德情感体验的校本德育实践模式。
  1、“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我校是市内唯一一所由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并亲笔题写校名的农村中学,邵逸夫先生爱国爱教的情操,颇不平凡的创业生涯正是很好的德育资源,可以藉此培养学生们“吃水不忘挖井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学校四十多年不平凡的发展经历,为社会输送出去的大批优秀学子的先进事迹,当前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办学的成果,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都是每一届入学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堂德育课程内容,着力培养每一个逸中学子“我因逸中而光荣,逸中因我添光荣”的自豪感、自信心。
  2、学校与社区相结合。通过校村、校企联手,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文明示范村――亭子桥村、县明星企业――鑫灿织造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他们单位为德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访考察小城镇建设,参观生态公园,开展劳动实践,了解家乡的巨变,感受社会的发展;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本镇的革命烈士墓扫墓、凭吊,敬献花圈,举行宣誓,以此来增进学生爱国爱乡的道德情感。
  3、基础教育课程与德育课程相结合。蔡元培先生“养成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次在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告诉我们,德、智、体三育是一个整体,德育是灵魂,必须与其他诸育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我校积极寻求德育与其他诸育整合的切入点。首先以体育为突破口,狠抓了广播操的质量,将每天的广播操作为展示学校精神面貌、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窗口,使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加强学校篮球队、田径队的建设,也成为培养广大运动员的集体荣誉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抓手,比赛成绩连年创优,广大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要求参加运动队。此外,我们从德育课程建设入手,每年寒暑假布置学生完成“五个一”德育作业,并将优秀的德育作业以作品集的形式汇编成册,作为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的基础材料,积极研发编写以“一信四J”为主题的校本德育教材。
  4、常态教育与品牌活动相结合。我校除通过不断完善的德育网络和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常规性德育工作之外,还努力创建德育工作载体,创设具有主体性强、参与度高、体验式鲜明的品牌活动,并使之形成传统。如我校坚持多年的“共青团文明一条街”活动吸引了一届又一届共青团员、学生积极分子参与到维护街道清洁、共创文明卫生城镇的工作中来,每学期开展一次的“爱心助学捐款”活动使许多贫困的同伴重返校园或为病痛中的同学送去了关怀和温暖;此外,每学年进行一次的全校性的“诚信标兵”、“进步之星”、“逸中之星”的评选,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推波助澜,注入了活力。
  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校在以人为本的德育建设中,已逐渐形成了以“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为鲜明特征的实施形态,即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生命的尊严和发展特性,关注学生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态度,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人格发展提供舞台,并努力设置有利于学生体验情感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充分情境化、生活化、人性化、养成化的氛围中激发内需,在心灵内激起一系列的感悟活动,基于此,我们把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加以推进,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中和谐发展,活动是德育实效性的灵魂,我们重视研究活动目标,构建活动内容,创设活动情境,扩大活动形式,完善活动评价,避免机械灌输,强迫训练、闭门读书,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使德育真正取得实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新授课的思考    下一篇:浅议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