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略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我见名师一览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有些滞后, 因而时下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问题日益增多:厌学、逃学、打群架、斗殴、早恋、自残等等,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2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而且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人群有扩张的趋势,根据调查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自控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懒惰、怕苦、怕累;人际交往障碍;耐不住寂寞,受不得约束;爱虚荣,片面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惧怕考试,不愿写作业,不想尽自己的义务,有明显的厌学情绪;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等几个方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绝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来自学习上的压力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属于生活成长于温室之中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更受不了阳光的暴晒。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不管是快班的,还是慢班的,只要是上进心强的孩子,就总害怕自己在学习上失败。每一次考试,他们心情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就会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考前焦虑,而一旦真的考砸了,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总觉得没脸见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自信心不足,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重点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 这是一个初三时转入A班的一个学生与我说的,看着她那泪眼婆娑的样子,叫人着实心疼。这是他们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痛苦。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摆出的又是另外一种架势了,面对他们自己口中的学霸,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觉得“前途渺茫”,于是就找各种理由不来校上课,来了也只是睡觉,提不起精神,天天就是混日子。这些孩子之所以这样,与他们的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家长很少讲究素质教育,要么只看孩子分数,班上排的名次,不善于与子女分析原因、沟通思想;要么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样就造成了这些学生索性弃学,跟老师和家长对着干。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田是华侨之乡,可青田的家庭教育环境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许多的家庭,孩子很小就被放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处或亲戚处,父母长年在国外打拼,很少能与孩子团聚,有些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见过孩子面。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疼爱与关心,加上祖辈的溺爱,使他们自幼养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逞强、孤僻、自卑、唯我至上、冷漠等性格弱点,与充满正能量的群体格格不入。还有些家庭,父母离异,父母的不良行为造成的痛苦被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上。前不久,班里有一男生离家出走了,这是一个从小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家庭里的孩子,随母亲生活在重组的家庭,从小随打工的父母辗转各地,与父母之间交流很少,再加上最近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受阻,在家里,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导致他作出了如此的举动。被找回后的他从此变得更孤僻、自卑,有一天课间竟然拿小刀在自己的手臂上乱划,鲜血直流,幸好被同学和老师及时发现并制止,才没酿成大祸。

  而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没有得到多少关爱,缺乏一定的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一些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孩子。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社会舆论与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中国,人们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的好转,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社会问题的舆论导向却出现了某些偏差,导致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地位、名牌、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而且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给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影响甚大。如六月十二日,新京报(微博)中报道的“中国留学生在美群殴同伴家长因贿赂证人被捕”。如此的家长,孩子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吗?

  同时,一些弃学、逃学的青年在学校周边游荡,诱使一些自我控制力差的中学生一起游玩,泡网吧,打网络游戏,甚至把虚拟世界里的反恐精英的生活搬到现实生活当中,结伙寻事惹事,到处滋生是非,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破坏。而且这些孩子家里基本上都有电脑或智能手机,而家长疏于管理,让孩子自由上网、玩游戏,没有约束,导致孩子精神萎靡不振,烦躁不安,不理解老师和家人对他们的关心,更不知去关心他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白天来学校,就是休息睡觉。这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胸无大志,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的中学生,他们只知向往更好的生活条件,崇拜金钱,不思进取,却不知人生的价值,不懂得创业的艰难;只指望索取,却不愿奉献,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对社会现象中真善美的辨别力。

  四、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困扰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青春期,它是人生发展的独特时期。随着身体的生长,他们的心理也在迅速发展。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一方面自我意识迅猛增强,另一方面,性心理也逐渐觉醒和发展,对异性同学、朋友充满了好奇与好感,却又处理不好关系,情感有的表露而有的内隐。此时的中学生,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言行也非常敏感,加上社会及家庭又缺少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他们以自我及自尊心为核心的安全需求与周边环境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老师和家长那儿得不到解决,就会转化为忧郁、厌学、早恋、人际关系紧张等行为。怎么来解决以上问题?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施轻负提质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不以分数论英雄,让学校、课堂变成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的园地,让他们放松心情,放飞心灵。俗话说,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任何学生身上总是有闪光的东西存在着。

  其次,要有一支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涵养、清醒的理智、对学生充满爱心、信心,会促使学生奋发向上。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改善自身心理环境,提高心理承受力,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的一面镜子。再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的宣传,让有需求的学生敢于去咨询,主动去咨询。教师学生的需求才能及时做好认真、耐心、科学的思想工作,疏通心理障碍,从而化解其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此外,教师还应做好学生青春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青春期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导他们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二)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对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要预防与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建立和谐的家校育人环境,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不应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与分数,更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分析、引导、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意愿,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举足轻重。环境育人,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对学校周边的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应严加限制,并加强周边社区的治安管理,严惩闲散青年的聚众斗殴等不良现象,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心理辅导课的实践研究——谈“引导鼓励——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下一篇:谈谈教师心理健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