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面对着开卷的形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传统教学向开放性、开“卷”教学转化。抓住这个教育改革的机遇,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社会课“厌学”、逆反的心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本文就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分析问题的原因及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社会         新课程改革        兴趣         创新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属于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也是我们社会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面对着开卷的形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传统教学向开放性、开“卷”教学转化。抓住这个教育改革的机遇,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社会课“厌学”、逆反的心理,使学生从沉重的应试教育枷锁中解脱出来并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需要社会课教学
  当今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更强,环境恶化、黄赌毒泛滥,受西方的价值观影响,部分青少年的信仰和信念偏位,价值观和人生观错位,信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行为充满了非理性色彩和盲目性,影响自身成长。于是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而社会课中又充满人文教育的精神,因此,社会教育所担的任务尤其重要。
  、中学生的思想特点表明需要社会课来灌输人文教育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对象,正是处于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心理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思想明显的表现出双重性特点[3]:既有自主、务实、开拓的一面,也有短视、盲目自信、浮躁的一面。具体表现为:渴望实现现代化,但信念不够坚定;适应改革快,易接受新事物,但情绪易起伏、偏激;务实观念增强,但政治观念趋淡;自主意识突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开拓精神增强,但刻苦精神欠缺。中学生具有很强接受能力,容易被影响,因此,在中学生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最佳的时期。
  、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改革浪潮首先冲击的教育系统本身,要使教育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发展就必须对原有理论进行反思,对依据原先理论建立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4]。而新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也是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5]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社会课初二、初三的内容充分包含着这些要求。如上到初二社会《抗击外来侵略》和《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两课时,教育学生学习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和捍卫祖国领土,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戚继光和郑成功;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岳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天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海瑞等的正义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从而抵制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来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志,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图谋。
  、培养学习兴趣是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初中社会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研究表明,获得良好成绩的学生中各种因素的比例是[6]:好的学习习惯占33%,学习兴趣占25%,智力因素占15%,家庭影响占5%,其他占25%;学习失败的各种因素比例:缺少努力占25%,缺乏兴趣占35%,个人问题占8%,其他占32%。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觉得需要它,你不教他,他也会自己去学习,去钻研。这就有了追求科学的动力。一门课程,学生学得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死记硬背,这就是彻底的失败。
  由此,可知初中的社会教学相当的重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力求做到生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但是社会课教学的现状另人担忧。
  二、社会课教学的现状
  中学的社会教育,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难题的挑战——学社会有什么用?中学生中大多数人不喜欢社会,只是迫于考,2000年6月,教育部就中小学生考试制度改革作出决定,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半开卷或开卷考试,从2002年丽水市开始社会开卷考试以来,感兴趣的、认真听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他们认为开卷了就等于不要听、不要看书、不要识记,考试时翻翻书,书中自有答案在。因此平时学习很放松。结果可想而知;中考五门主科总分750分,社会只有100分,由于社会学科地位的下降,不少社会教师见异思迁,勉强应付,缺乏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动力。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教育的不幸,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
  学生对社会课不感兴趣原因是多当面的,有教育改革的冲击、社会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等原因。
  三、分析问题的原因
  、开卷考试的冲击
  开卷考试的决定刚刚作出,立即在学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这是恢复高考制度近二十五年来,考试制度最根本的改革。但是,据了解,在老师和学生中的反映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学生先喜后愁:社会开卷考的消息在学生中炸开了锅,每个人都像过节一样高兴,都以为从此不愿在受社会课的奴役和压迫了,从此“翻身作主人”了。尤其是以往学生本来就对社会课存在逆反心理,迫于中考压力不得不应付式“临时抱佛脚”。开卷了,考试时无非就是翻翻书而已,书中自有答案在。因此平时学习很放松。但一到考试时,喜极生悲,“书到用时方恨少”,恨不得扛一麻袋的书进去抄,翻来翻去,很多人都翻糊涂了,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对于成绩较好,学习较认真的学生更愁。原先闭卷考只要考前按着老师的“圣旨”摇头晃脑一阵子就可以拿个好分数了。而开卷考究竟怎样考?担心题目的难度太大,怕看不懂所给的材料,怕书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使做出的答案“离了题”。
  老师也愁:尤其是原本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更是“愁云密布”。本来学生就把社会视为“三座大山”,为了中考这根指挥棒,老师尚可逼着众多学生逐一过关死记硬背书本,成绩还说得过去。一旦开卷考,学生从此不再认真听课,老师应如何教学,学生的能力怎样培养。几十年的教学方法、应试方略全都不显灵了。
  、社会课没有了生动性,使学生失去了对社会课的兴趣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很少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留给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结果社会课没有了生动性,使学生失去了对社会课的兴趣。
  四、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大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需要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采取措施。
  、社会要关注学校,学校要协调好各学科的关系
  政府的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社会上衡量学生要从真、善、美来衡量学生,而不能以每门学科分值的多少来衡量教师的重要性。举个例子,我们社会教师最怕的是参加家长会,因为社会教师(除了班主任)是无人问津的。同样学校也不能以中考各科的占分来看教师和学科的重要性,分数高待遇就好,分数低的没有地位、受忽视。学校要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学科能够平衡发展,各教师能一视同仁。
  、教师方面
  第一,教师改善仪表形象,增加感情“投资”
  教学过程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自己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一部直观和生动的教科书,对学生学社会能引起兴趣。教师灵动的眼神和收放自如的目光,生动面部表情能增强教师仪表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当你一跨进教室,还未开口说话,眼神已经与学生进行了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敏锐的眼神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反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学习中去,获得探究体验,生成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成功的开心与欢乐,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实践也证明,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起到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的神奇作用。,同时,老师可以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得到信息的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工作。
  第二,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上乡土教材后,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如上到社会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就带同学们麻植纪念碑扫墓。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
  第三,社会教学要形象性生动
  社会教师应运用独特新颖的形象创造能力和达意传神的形象描述能力再现历史形象。生动逼真、淋漓尽致的历史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能给学生以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社会教师再现历史形象一般可通过下列方式:
  (1)社会教师学会用感染性的语言
  初二的社会学的是历史,历史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要生动地再现已逝的历史,离不开教师的描述,而教师描述的生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它体现在语言的优美性上,如在上到元的大一统,介绍蒙古族的兴起时,教师可投影《蒙古包》,配之以悠扬、舒展的蒙古族音乐,然后作这样的描述,“我国北方的大漠南北地区,自远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兴衰嬗替,相继称雄,在茫茫草原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公元13世纪,又有一个虎虎生威的古老民族崛起于漠北地区,它是谁?就是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的蒙古族……”这样的描述能紧扣学生的心,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之中。再如在讲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教师可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了,“快要”是什么意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感染力除了语言的优美性外,还可以是语言的幽默性、哲理性等
  (2)社会教师通过曲折的情节描述能增添社会课的生动性
  有时社会教师通过曲折的情节描述能增添社会课的生动性。如讲述拿破仑战争时,教师可作这样的描述:……拿破仑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1810年拿破仑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然而其战争的性质也由革命性为主变为侵略性为主。1812年,拿破仑带领六十多万大军,远侵俄国,俄军却不顾一切地后退,不给拿破仑以围歼的机会。9月14日,拿破仑的军队进入莫斯科,但那几乎是一座空城。拿破仑只得撤军,撤退中遭到俄军的袭击,法军冻死、饿死和被杀死的不计其数。远侵莫斯科使拿破仑损失惨重,回国时只剩下二万多人。但拿破仑毕竟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丝毫没有灰心之意,一回到巴黎就立即组织新的大军,因为他预料到比以前更大规模的反法联盟的武装力量将向法国扑来。1813年,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在莱比锡交战,1814年,他被囚禁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拿破仑一生打了那么多仗,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战场上,厄尔巴岛,按理是他最理想的隐居地,是一个失败者最好的归宿。但这不符合他的性格。研究拿破仑的专家认为拿破仑有三次不合常理的行动:一次是1799年在埃及“弃军而逃”;一次是1812年兵败莫斯科后只身回巴黎;第三次就是被囚禁在厄尔巴岛后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奇迹──他逃离小岛,渡过大海,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不费一枪一弹而赢得了整个法兰西,再次成为皇帝,演出了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一幕。俄、英、奥、普等欧洲强国在维也纳争吵不休时,听到拿破仑逃出来的消息,十分震惊,急忙组织第七次反法联军对付法国。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
  第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社会课的吸引力
  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7]。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课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信息资料,大大丰富了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多媒体的应用,使抽象形象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明显渲染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二社会的历史部分,用多媒体展示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就是要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即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心理学视角看,历史课的生动有三种:形象性生动、思维性生动、好奇性生动。是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以次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学生方面
  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研究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按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实施教育,是教育的一项原则。跨世纪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出现了许多教育者必须要十分重视的新特点,如:独立思考意识较强,自尊心较强、参与意识较强。他们思想活跃反映敏锐,加上各种传导媒体的作用,他们的消息之多,见识之广,往往使教师惊奇,父母瞠目,但由于他们的经验和阅历不够,往往对各种消息兼收并蓄,存在不少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他们思想上有不稳定性,认识上有片面性,行动上有波动性。因此,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能抓住这些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事半功倍”了。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灵魂--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8]新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成为教学的主题。这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做为发现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力。
  积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民主能激发人的创新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9]课堂气氛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就要让学生多讨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讲授初一社会《我国的资源》一课时,我想学生提问:“你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点贡献?”结果众说纷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有的说:我不再随地吐痰了;有的说:我不再乱扔果皮纸屑了;还有的说:我再也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了。其中有一个同学一口气说出十几种保护环境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自己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做总结,这样学生和谐的气氛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会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方面的智能就容易提高。人对什么有兴趣时,对它就乐于观察,记得就牢,对它就爱探索、爱思考。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非常重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口语交际——以培养学生浓厚兴趣为立足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