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兴趣 创新    合作    应用   因材施教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小学生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几年的教学中,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自学教材:
  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让学生课前
  对所学内容进行自学,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自学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这种自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是学生对自
  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
  (1)搜集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采集: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
  间通过报纸、书刊、电视等媒体搜集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到一周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很多小知识。
  (2)整理——信息加工:
  在学生采集信息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是带着“计算机、”、“电脑”
  的文章,他们都认为是相关的材料,于是我对学生采集信息进行了指导,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有价值,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画笔时,有一个同学找到了这样一个小知识:利用数字键区的“+”“—”号可以改变橡皮大小、 铅笔、刷子等的粗细,这个知识对于当前来说非常有意义,我及时表扬了这个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使同学对“有价值信息”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了解。
  (3)“采蜜集”——信息存储
  学生收集的信息,我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在一个专用的小本子上,起名“采蜜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又是一个信息存储的过程。
  (4)交流——信息发布
  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知识进行交流,可以使信息共享,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了更好的利用学生收集的知识,我一方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传看“采蜜集”,同时,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的内容,我每隔两三节课就利用课上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为大家介绍知识,并称这些同学为“信息小精灵”,为了得到这个称号,同学都积极搜集信息,提高了兴趣。此外,对于那些“采蜜集”写得好的同学,我还把他们的“采蜜集”在各班展览,这样做既肯定了这些同学的做法,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5)信息的应用:
  让学生搜集信息就是为了能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和提示学生使用自己搜集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画图时,有的同学在擦除面积转较大的图形时,由于橡皮小,很长时间还没擦完,我提示说“要是把橡皮变大,那就快了”,学生一下就想起了应该用什么办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材料,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达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
  二、巧设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入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的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还可以用范例来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软件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电子小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本封面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应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送给他人;“Word2000”,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已喜欢的乐曲,学英语。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其次,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应用的需求,才会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还要注重实用性。
  四、让学生尝试,树立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作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让其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例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软件为课本里的古诗进行配画配乐,大家兴趣盎然;让学生利用“Word2000”为班级制作课程表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
  五、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比如刚学习鼠标操作时,通过游戏软件的操作,大家的合作帮助,很快掌握鼠标的操作。
  六、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学习
  由于学生之间总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七、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学习“画图”时,同学们可以利用画图中的一些工具,随心所欲地绘制出美妙的美术作品。一开始,我只是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图片在计算机上画,后来,我又想,画画主要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就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命题去画,结果,学生画得非常出色,有的同学还获了奖,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实践遇到问题,再带着问题自学以便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了我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它是学生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尝试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