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中学生写作异化心理漫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写作活动是由“感知”到“触发”、由“酿造”到“成文”的心理历程。“富足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在接受种种感知刺激后、写作就可能进入“迷狂”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意念,感受到一吐为快、不吐不快的写作佳境。这是一般写作者的创作心理机制。这是不带功利色彩的创作过程,抒写性情,很具有独创性。

  写作活动进入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后,它在逐步强化写作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和写作速度。写出来的文章一般都是“急就文”。即使写作技法的训练、也更多倾向于拟写、模仿。写作的过程带有极大的功利色彩,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此类写作活动往往走向形式化、虚拟化、矫情化;容易写套话、假话,没有真实感情的文章。这样下去、写作心理就走向异化,写作活动显得板滞、没有厚重感。
  这种“急就文”的写作活动与一般创作心理是不吻合的,同时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是背道而驰的。中学生有花样的年华、拥有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学生本应是最富想象力、最具创造力、最具活力的一代。这一年龄段,是朦胧与更新并存的活跃期;是潜质无穷、活力无限的年龄段。如果在写作上不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写真性情的文章,那么学生将产生各种异化的写作心理,影响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抑郁型写作心理。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写作构不成他们宣泄的有效形式;或者长期的写作训练却没有十分明显的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没有激情、纯粹为写作而写作。面对社会现实,他们有各种想法,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心理需求,朦胧的情感让他们觉得既甜美又神秘,但是,这样的“偏激”的文章往往总是被打入“冷宫”。
  还有的文章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表现得露而不藏,没有注意文学的表现艺术。这类作品的价值也不高。
  二、逆反型写作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写作过程中也会得到体现。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受写作要求的影响。中学生作文无法走向真正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在不断的规定学生应该怎么做,它框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纯粹就是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师生间的不信任感也是造成这一心理的重要原因。叛逆性格造成反叛的写作心理。他们不喜欢条条框框。规定的越多、实际上中学生想说的就越少,即使再加一条“高压线”-------字数,他们的文章大多都是抽去了情感的内核留存虚假的壳。
  三、从属型写作心理。在中学写作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十分看重范文学习。有的还分门别类地规定学生背多少篇作文。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告诉学生你们去套用吧,认为是“学以致用”。无论观点、思想、感情还是语言文字都统统的实行“拿来主义”,写作成了搜寻记忆的过程,完成的作文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写作从属于他人,滋生极强的依赖性。这类作文往往都停留在旁人的层面,绝对少有独创性。
  四、畏惧型协作心理。这又被称作“恐作症”。中学生的作文没有遵循写作的一般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就会讨厌写作,直至害怕写作。即使有很多次的写作训练,但都没有起到积累生活、积累感情、积累思维能力的目的。当学生无物可写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将要杀头般的痛苦。产生这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对每一个写作者的同等高的要求,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严厉批评;学生贫乏的写作素材和不真实的感受、自卑心理。
  五、应付型写作心理。许多中学生对于写作没有较高的认识,认为仅仅写满规定的字数就够了。每一次写作都是信笔写来、随意而成。没有明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进步。所以,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学校的考试。
  中学生的写作应该把心理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一种需要,把与他人的共享交流作为一种快乐激励,不断的从写作实践中探索写作规律,进行有意识的独立创作,积累经验,展示自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发挥多元思维优势,实现创新阅读    下一篇:浅谈课本剧的改编艺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