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淡语文课堂过渡语的设计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讲课如同写文章,布局结构很重要,引人入胜的开头,坚实紧凑的中部,留有余示的结尾,让学生入情入境,尝到一课一得的甜头,给听课者留下一种美好的感受,期间巧妙的过渡语言在讲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中那意义联系的地方进行过渡语言设计呢?

  一、打准难点,引导过渡
  难点是学生理解起来思维阻力较大,掌握有困难的关节点。教师在这些容易引起学生负迁移的疑点处设计过渡语进行“搭桥”引路,那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找骆驼》这课中学生难点在于真正理解老人说的这段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这段话中的两处难点,层层引渡,先问:“老人看到‘脚印’、‘米’、‘蜜’以及‘牙齿印’以后是怎样想的?请小朋友看画面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了第一个难点后,教师边分别出示三幅活动画面边又往前推进说:“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叫他顺着路边怕‘米蜜’或树叶上的‘牙印’去找呢?”学生再一次进行激烈讨论,攻下第二个难点后,教师又立即过渡:“这位老人善于仔细观察,又善于动脑分析,给商人指明了找到骆驼的路,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去读读商人找到骆驼的部分吧。”这样层层递进引渡,把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结构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又如《开国大典》、《少年闰土》等课文中含义较深句子的理解,同样可以利用搭桥引路过渡语设讲教学,让学生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二、找激情点,渲染过渡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因而我们授课者对那些情感型课文,应该始终抓住激情点,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渲染过渡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敬”,对周总理逝世的“痛”,再通过激情过渡语铺垫每个转换处。例: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第二层前可以这样渲染过渡:十里长街,十里人群,十里哀悼,十里深情,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他们是怎样表达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学完第一段转入“望灵车、送灵车‘部分学习时可以这样过渡:我们运用了分理层次,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概括段意方法,认真学习了”等灵车“这一场面,大家的思想感情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以说,你们对总理怀念是多么深切,你们对总理的爱戴是多么真挚,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学习下文,再深入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这样抓好激情点渲染过渡,既自然,流畅,又扣人心弦。
  三、把准目标,归纳过渡
  教学内容前后虽自成章节,但又各自相对独立,在这样的交换处,我们要对前一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及时由前一部分导引到后一部分学习,使学习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如教《雪被子》时,先让学生读题后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在学生们提出众多问题,诸如”雪被子用什么做成的?它有什么用处?“之后,我们教师就立即加以归纳总结过渡:”小朋友真会提问题,XX同学提出’雪被子的用途‘问题很好,就定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由于抓住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过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集中到了新问题的学习上,这样的过渡语言,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水到渠成,自然有序。
  四、穿针引线,连贯过渡
  一堂课中,如果所教学的内容是几个段落或几个层次所组成,教者在段与段,层与层间的过渡可以根据各段各层间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进行过渡。这样前后一贯的过渡方式,有如裁缝师穿针引线。如《狼和小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狼为了要吃小羊而先后三次”找借口“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寓意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寓意。教学时可以围绕”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借口“这个重点句,设计穿针引线式过渡,来带动全篇,开通学生思维。先引问:”狼看到小羊在溪边喝水,就非常想吃小羊,它到底找了哪些借口呢?“等学生找到了三次借口,并点拔感情朗读后,接着又小结设疑过渡:”狼从开始的假装生气一直到最后的凶相毕露,可见这是一只多么蛮不讲理的恶狼。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的态度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找一找小羊反驳的话读一读。“组织学习小羊用道理反驳狼的前两个借口后,最后,归纳地说:”尽管小羊道理讲得有根有据,但狼最后还是扑向了小羊。读到了这里,你想到了什么?“这样便自然地过渡到提示寓意部分:像对待狼一样凶狠的人,是不该跟他讲道理,应该勇敢地跟他斗争。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有很多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句设计过渡语言,穿针引线,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点滴谈    下一篇:中考语文复习的“多”与“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