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课学生互动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互动”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见解和主张,并敢于对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氛围,达到生生撞击的目的。采用这种形式,可以高效能,大面积地训练学舌的多种能力,达到学生之间平等竞争,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之目的。本文将从预习交流、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引导反思、体验成功五个方面阐述对学生“互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互动  预习交流  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  情商  引导反思  体验成功
  数学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数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数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数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向学生传递多少数学知识和概念,而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数学家那样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数学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中善于质疑,敢于对老师和同学的见解提出疑问,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数学课中尤为重要,这几学期以来,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数学课,为了培养学生“生生撞击”的能力,我在平时的学习和教学教研中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究。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这种互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有位特级教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做过精彩的讲话,从两个细节的处理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细节一:“学生回答问题面向谁”的处理。教育教学中好像没有人对学生面向黑板,面向老师提出问题,提出过任何异议。活动中,那位特级教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让学生面向学生,让学生也像老师一样直接面对同伴回答问题,讲述理由?其实,学生的回答并不只是对老师而言,他更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同学,让大家都获得提高,让大家都明白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身体转个方向,看似小事,但却体现着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体现着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细节二:“课堂教学中提问谁”的处理。对这个问题,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也有是“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该特级教师却从一个大家很少关注的角度提出了:学习有困难的那部分学生,不爱学习的那部分学生,老师有没有问到,如何去问他们,如何让他们主动发问?章老师的做法是:问他们简单的问题;课前先把问题和答案告诉相应学生;鼓励学生到时举手,上课时再提问他;下次则只先告诉学生问题,不说答案,让学生预先考虑,再主动来回答……这样的循序渐进,必定能够让这一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互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个看似简单的做法,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心爱,体现了教学的全体性。
  以上两个细节,看似简单,但却包含着许多观念的更新,思维角度的变换,体现出一位教师是否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像那位老师一样,不断地从小事中,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实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一、课前指导预习交流,培养学生互动意识
  数学课程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和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互动意识。
  二、创设实践操作环境,促进学生互动能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 引导交流反思,提升学生互动能力
  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联想 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如:学生在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再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探索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交流:A生说:“因为33、36和39都能被3整除,所以个位上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B生则立即反驳:“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46、59的个位上也分别是6、9,但却不能被3整除;而21、30、45、48这些数个位上不是3、6、9也能被3整除。”C生说:“27、72、84也都能被3整除,可见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无关。”A生说:“我发现与十位上的数也没关系。如:12、54、63、96也能3整除。”D生说:“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12、21、27、72、48、84它们都被3整除,好象一个数能被3整除,只要其中的数字不变,不管放在哪一位上都还能被3整除的。”……学生就在这样的交流中不断地反思,一步步地逼近目标,完善自己的认识。
  四、组织小组合作互动,促进学生情商发展
  小组合作能力是情商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许多老师不明白为什么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有小组活动,以为仅仅是为了合作,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没有认识到这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十分有用。如:在开火车口算游戏中,每个学生所在的火车小组形成了几个小的团队。在活动中,每个人的行为已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行为,每个人都将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特别是当小组中有的人出现失误时,其他成员会以什么样的情绪来对待这个人,是包容、理解、鼓励,还是埋怨、打击、讽刺,这些都是情商培养要解决的。
  我曾经在教学比例尺这一课中,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为学校的“六一”儿童节设计活动场地,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由自己选出组长,设定目标,分工,再合作,最后形成场地设计方案,并由该组选出一名成员做为方案讲解员,10个小组中评选出优秀方案,评选也是由学生来评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这个活动中,完全是一个类似于社会中的团队行为。选组长的过程学生们必须要根据平时的观察,根据能力的大小来确定。而不能以自己喜欢谁来选定,这就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喜好情绪,公平、公正的选出小组长。而在设定目标的这一环节中,会让学生们明白,目标就是方向。会让他们少走弯路,并且去选择最佳的方法。并能让他们看到如果目标达成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有小组成员会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这就是目标激励的作用。在分工这一环节中,有的去准备图纸,有的要测量场地,有的还要查找资料,分工的出现,就要求孩子不能我行我素,必须要有牺牲和奉献,要考虑别人的情绪,要顾全大局。并且在分工完成各自任务时,还要学会激励别人,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让整个小组的分工任务尽快完成。最后将各自的任务放在一起形成最后的方案时,会有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培养了表达能力,择优能力。方案形成后,必然会给每位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感。享受成功的过程和成功的快乐,也必定影响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态度和情感。
  五、体验互动成功,激发学生奋斗志趣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欣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发起继续奋斗的志趣。”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地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抓住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共同概括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交流探索:(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你熟悉的图形。(2)根据拼出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你还有别的方法吗?教师在巡视学生剪拼时发现,由于学生不理解书上的图意,不认识“拼接”是为什么,只顾“拼”,不考虑拼成的图形是否有利于公式的推导,于是将上、下、底重合拼接,或不相等的腰重合拼接,或上底与上底重合拼接等。
  虽然部分学生用倒转两个梯形直接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但这样形式化的推导是无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鉴于此,我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图,他们往图中箭头的示意方向发现,第一步是将一个梯形旋转1800,第二步再将它平移上去,才完成拼接(图略),将公式推导出来。而且经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还探索出了几种推导公式的方法。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由于“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是进一步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掌握,技能得以形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促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真正成为一个数学的爱好者。
  总之,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自觉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数学。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应用题中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发散思维    下一篇: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