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一: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为此,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语文教材,它必须具备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文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而言。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践踏,是对生命个体的一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生命个体,蚕食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语文教材的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选文生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①。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一性而言。语文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人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食量。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纲多本”乃大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用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生活教材等),也更具人性化,更接近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所谓时代性,是相对于陈旧性、僵化性而言。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文学》率先推出的3篇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文章--《女儿的作业》、《文学教育的悲哀》、《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引起了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其中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僵化,缺乏时代精神,固守极左时代遗留下来的陈旧思想,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问题;现行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内容陈旧落后,不适应时代要求问题首当其冲。教材选文时代性不强,缺少“源头活水”,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上课不喜欢课本,却非常喜欢《读者文摘》、《中华活页文选》、《青年博览》等杂志,原因就在于这部分杂志的选文精美、时代性强。因此,教材选文必须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去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
  所谓灵活性,是相对于教材编写的体例、形式而言的。最易于学生接受、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材就是最灵活的教材。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②。教材编订应在重视选文的基础上,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语文教材应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如演讲、辩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教材的编写应思考教材的形式美以及呈现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传统的教材形式单一,版面单调,学生的主体活动空间得不到体现,板着面孔迎接学生,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感。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更新教学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误尽苍生的不是语文,而是教师。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社会,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这一点上,优秀教师的例子可以说明一切: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以学生为本,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讲究教文育人的整体性,开拓课外语文天地;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注重教学的人道化--学生的独立人格受到尊重,注重教学的民主化--强调学生的参与;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强化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所有这些,证明了一点,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三:承认个性的差异,立足健康发展,构建平等平台。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围绕信息 自主阅读    下一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