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一个交流过程,教师应引领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诵读文本,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品味语言,解读作品;体验感悟文本所富有的思想感情,接受文本的熏染。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的文本,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一个交流过程,它是人与文本的心灵沟通,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众多的课程专家都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体会文本所蕴含的内涵,丰富文本,去创造文本以外的东西。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是文本解读的“专家”和“权威”,而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只是照搬教参上的东西,然后把它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失去了自己走进文本,去感知、理解、品味、鉴赏文本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教师们纷纷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手段花样翻新,活动形式层出不穷,热闹的讨论场面多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少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课文尚未读懂读通,便前排和后排几个人一组开展讨论,然后是辩论、表演等等,以无限的课外拓展丢掉了文本,以无限的人文拓展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言语训练。虽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但课上完了,学生读不准字音、读不通句子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似乎由“满堂灌”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满堂闹”。正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

  笔者认为,我们实施新课程,就更应充分利用、挖掘课本的资源,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借以形成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材上绝大多数是一些贴近时代、文质兼美的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品味文本的语言,体验感悟文本所富有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接受文本的熏染。

  一、引领学生亲近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只有在充满乐趣的阅读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去,才能激发起他们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也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善于引领学生亲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情设趣、以疑激趣、以境引趣、以读生趣,这是众多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像和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特别是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文本的阅读;可以是对文本的激情朗读,以读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达到“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等等。这种“设趣”“激趣”“引趣”“生趣”的教学方法,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走进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中,并进而从阅读中产生新的思考和发现,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引领学生诵读文本,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全貌,理清文本思路。要读懂文本,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我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也正是从阅读入手,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就以大量的朗读、记诵、积累来引路,从而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都是对传统朗读意义的很好表述。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增加积累,培养语感。注重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出声地诵读,顺畅如流地读,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语气语调,通过接触大量的规范的语言并加以积累,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熟读、精读、背诵等不同的诵读活动去理解、体验和记忆规范的语言,并逐渐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感能力。诵读中,教师应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和语句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等加以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能更好的诵读文本、走进文本、理解和感悟文本。教师的范读,最亲近学生,也最具有引领的作用和独到的魅力。那些借助于录音磁带、多媒体等手段的朗读示范,有的效果虽然也不差,但与教师的范读相比缺少真实感和情境感,因此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我曾听过上海市杨浦中学朱振国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课题是鲁迅先生的《风筝》,他那声情并茂的美读示范,感情浓烈,回肠荡气,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也给听课者以强烈的震撼。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贴近作者,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感触言语形态,扫清字词障碍,帮助学生把握主旨、洞开情感大门,在诵读中生成问题,为深入阅读作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初步感受《纸船》《天上的街市》这些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真挚的情感美;感受唐诗宋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皇帝的新装》的夸张和讽刺;感受沈从文《端午日》的热闹气氛;感受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思辩力量……

  三、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品味语言,解读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体验,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审美情趣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深入研读,依靠文本提供的最原始的语言材料,依靠与文本面对面的推心置腹的对话,依靠对文本语言的研读与品味,正确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背影》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首尾部分,深切感受父亲失业、丧母、家境惨淡、谋生艰难、老境颓唐的人生以及对儿子的关爱;通过品味父亲送子过程中的四句简短的话语,来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往往对作者三味书屋的生活看作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其实这只是一种粗浅的认识。只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就会从先生摇头晃脑的诵读、后园孩子们的玩耍游戏、“我”的影像画中体验作者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阅读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的语句语段,引导学生再一次深入文本,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探究其深刻含义和艺术效果。在新一轮的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获得心得感悟。

  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阅读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积极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展开争论和交流,彼此碰撞出富有独创性的智慧的火花。有时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往往出人意料,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积累体验。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面对同一个阅读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读者,只不过教师比学生先读了一步。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

  阅读教学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往往需要读、解、悟的过程。上述提到的“诵读文本”,就是通过视之于目、诵之于口、入之于心的朗读来走进文本世界,感知基本内容,达到情感共鸣;“品味语言”则借助对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争议点的质疑问难,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究文本语言的内涵,解读文本。“悟”,即感悟创造,它需要给学生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尽情尽兴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要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词句去探讨作品形象和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认知、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敏锐地感知文本的形象和语言,领会文本的蕴涵,感悟文本所表现的意境美、情感美、人性美。走进文本深处的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里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往往会被文本的语言所唤醒、凝聚,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体验感悟的最高层次是把内在的意识转化为外部的行为,只有先“入乎其内”,才能够“出乎其外”,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入感悟,就不可能披文入情。因此,这时的行为展现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熏陶感悟的反馈,是个性体验的真实流露,是情感意志的纯真表露。此时的“诵读”“品味”也就不再是原先的层次,它们已与感悟熏陶融为一体了。展现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如学生的口头交流或辩论,体验性的感情朗读和诵读比赛,付诸笔端的文情抒发,吟诗歌唱、作赋泼墨等都是很好的表现手段。如《天上的街市》,可以通过感情朗读来检验学生的理解感悟是否到位;《皇帝的新装》可以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来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可以开展诵读赛,可以一展歌喉进行演唱,可以抒写自己的乡愁,也可以画上一幅寄寓个人情感的简笔画。当然,任何形式都要以真实的体验为标准,而不是作秀和表演。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我们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的文本,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

  2、何郁《我们怎样阅读经典——陈钟樑先生访问录》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语文课能真正体现语文味    下一篇: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