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在精心预设下促进生成,让生成更加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正  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却深切体会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它应凸显出以下三点:

  一是要将落实课程的新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是具体而周密的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三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

  有了这三点基本思想,我们就比较容易地确定预设的内容了:

  1、教学目标。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学生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但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教师课前均要作明确的设计。

  2、教学环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可能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因为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大多时候,学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善解师意。

  3、学习方式。学生选择哪种方式完成教学目标,老师要提前考虑到。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常常对学生说:“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在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自控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态度不仅不能起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作用,还有可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因此,教师清晰明白地要求学生使用某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达到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是选择讨论的方式、探究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还是发现的方式,老师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学生实际,而且要灵活多样,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

  4、陈述性知识。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或者词语的解释,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随意性,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与程序性的知识不同,这些内容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只需要用语言加以表达。对老师而言,最不能犯的错误便是基本知识的错误,因此,陈述性的知识是老师预先设计的内容之一。只有老师对基本知识烂熟于胸,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5、、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因此,媒体如何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发挥作用,也应该提前预设,精心准备。

  可见,这样的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产品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一句话,这样的预设是基于生成的预设。

  二、即时引领,催化课堂生成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1、在对话中促进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以《螳螂捕蝉》(苏教版第十一册)为例:

  师:通过大家自己的阅读,你有了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吴王本来要攻打楚国,是少年说服了吴王,放弃了计划。

  生:我知道少年是用一个故事说服吴王的。

  生:我觉得这位少年说服吴王的办法非常巧妙。

  师:你认为少年说服吴王的办法非常“巧妙”,你能说说巧妙在哪儿?

  生:……(窘态地沉默)

  师:那我们就再来一起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探讨一下:少年说服吴王的方法是不是很巧妙?如果是,又巧妙在哪?

  生:……(潜心阅读,思考)

  生:少年的方法十分巧妙,妙在不是直接去找吴王,而是装作打鸟,引起吴王的注意,让吴王来找他。

  师:你为什么说少年是装作打鸟,故意引起吴王的注意呢?

  生:因为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而且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生:少年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在听故事中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生:少年欲擒故纵,为引起吴王听下去的兴趣,他说自己打鸟时见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促使学生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对话中不断促进精彩的生成,最终学生的阅读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刻,

  2、顺势引导促进生成。课堂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学生跟文本对话,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课堂将会精彩纷呈。《诚实和信任》(苏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我觉得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体会,读完后畅谈自己的体会或疑问。最后一小节写道:“我很后悔,居然没有问他的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几个学生发言后,有学生就这一小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印’?”我抓住这一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顺势引导,请理解“居然”这个词的同学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请同学想想这个词里蕴含着的深意。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共识:“居然”表示没想到,在这儿是没有做到,说明本应该问的。为什么没有问呢?那是因为太激动了。为什么激动呢?因为明白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正是借助这个生成性资源教师顺势引导,使学生对课本中人物品质的感受更加深刻,也更能接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样的道理。

  3、捕捉信息促进生成。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仅仅是一字之差,却没有被老师疏忽,而是及时地捕捉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信息,于是,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课文中写的是“不大一样”吗?

  生齐答:“是大不一样”

  师:“大不一样”与 “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的区别可大了!

  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的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师因为及时捕捉课堂上的信息,并使之成为有效的动态生成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充满了生机活力。

  三、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融为一体,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而融为一体呢?

  1、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我认为板块说(只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就是给生成留足空间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巧的是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这种粗线条的板块式设计,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执教的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钓鱼的启示》,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孙老师的教案设计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板块,在教学的每个版块中,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没有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留有充分的时间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给生成留足了空间。

  2、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调皮捣蛋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如钱梦龙老师上鲁迅的《故乡》时,有这么一段插曲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这是一个成功的临时调整教学实现生成的镜头。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中心的意外问题,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通过“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突出了原教学中心又及时收拢。一切自然而然,收放自如,堪为范例。

  总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生成的精彩!我们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强调预设,又不迷信预设,不受预设的束缚,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不仅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而且使“生成”更加精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诵读欣赏”与语感培养    下一篇: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