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画故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美术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怎样抓住学科特点和优势,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智慧这一最终目标呢?“画故事”能通过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材料、不同学生的现象思维角度去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这种美术教学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绘画能力、思维、知识、技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在审美活动中儿童的智力得以充实和加强;还能不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造、主题、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心灵之旅
  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曾指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造的方向迈进,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亦不足以适应现代世界的动荡。事实说明,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国家的强弱、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近二三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抓住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呢?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在日常的小学美术教学和课外美术教学中对低段儿童(5—8岁)“画故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画故事”的教学训练就是通过教师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让孩子们在绘画实践中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或意境的方法。通过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材料、不同学生的现象思维角度去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画故事”能适应包括从未接触正规儿童绘画训练的大多数儿童进行趣味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画故事”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
  (一)教师讲故事,学生“画故事”
  儿童喜欢听故事,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故事中的角色和发生的背景、情况做有趣的想象。在课堂上,我尝试引导学生参与到对故事的意境、有趣情节如何表现的研究中。
  在这一类型的“画故事”课中,我通常采取的教学步骤为:
  1.教师讲述故事;
  2.学生对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场景进行构思;
  3.学生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段,进行构图;
  4.学生进一步处理画面,完成作品。
  这是以现有的故事题材来进行延伸创作的形式。
  为了上好“画故事”课,教师首先要查阅与故事有关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启发孩子们关于故事的联想,再根据这种联想确定自己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作画。
  “画故事”的创作对作品的表现提出了比一般创作画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画故事”的训练时,我有意摒弃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情况的限制来引导孩子们理解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做,才不至于使儿童觉得难以下手,而失去绘画创作的兴趣。比如,在创作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九个太阳》时,我将故事中的太阳妈妈和九个太阳宝宝作为重要的角色,对他们的脾气、性格特点与学生进行共同分析,再让学生进行拟人化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绘画能力想象创作。这样,合理地避开了故事中的创作难点。孩子们大胆地创造出太阳兄弟不同表情,不同形状的样子。有的用画笔描绘了太阳一家住在高大的扶桑树上的状态,有的想象出太阳妈妈每天乘坐金马车送太阳宝宝到天空值班时的情景……相反地,在对年龄稍大儿童进行的训练中,则可以适当增强对故事的文化背景等的说明,以使孩子们能够有发挥的较大余地。
  (二)教师给主题,学生“画故事”
  这种方式,即由教师提供一个主题,学生自己进行故事的编创,再进行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我称之为“双重创作”。当然,这里的故事创作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高要求的文字表现,而是指许多儿童都会在无意识间作出的用语言、线条甚至玩具表达的某些听到、看到或在梦中、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情节或片段。
  “双重创作”的教学步骤为:
  1.教师给主题,学生发挥生活经验或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大胆构思;
  2.学生根据构思用绘画的形式在纸上构图;
  3.学生处理画面,完成作品;
  4.学生“说”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一个环节“说”画的设计能提供孩子在绘画创作之后,用语言再现故事的机会。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双重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热情和表达欲望。例如,我曾在六岁左右的儿童中进行过题为《如果我会飞》的主题创作。孩子们纷纷运用自己的想象,绘制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有一个孩子给自己画出了美丽的翅膀,在宇宙中与外星人一起探索着陌生星球的奥秘:一个看似文静的男孩则在画中给自己穿上了神奇的斗篷,像蝙蝠侠一样在夜晚的城市翱翔,为城市的居民伸张正义……孩子们在整个的绘画创作过程中经历的是一次次有趣的心灵之旅。
  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宣泄孩子们的梦想和想象,这是大部分孩子喜欢绘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这样的创作中,我们刚好能给他们提供一种表现的机会。孩子们对创作的故事事先没有什么遇见性,他们会边画边琢磨,边进行修改。正是这种在创作中的一种神秘性、不可遇见性,激发了儿童作画的激情和兴趣。
  二、“画故事”对儿童产生的实际意义
  绘画作品作为视觉艺术,把我们带到孩子们的梦幻世界,使有趣的形象复活,使欣赏者乘着孩子们视觉形象的翅膀来到神奇的境地。“画故事”的意义在于:
  1.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画故事”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以语言文字符号还是以绘画形式作为开始或结束,都能引导儿童在创作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这种美术教学的形式,可以使儿童在绘画的知识、技能、情感方面得到进一步培养,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智力得以充实和加强,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孩子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也唤起我们对曾经经历过的美好童年的回忆。一个个故事的展开,使得孩子们的想象力翅膀得以张开,在广阔的文化海洋上飞翔。孩子们通过教师的启发去想象,进入幻想、游戏、愉悦的童话世界。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创新思维的闸门敞开了,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绘画学习中,儿童的直觉、对形态的感觉能力比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要广泛得多。
  各种类型的故事,为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提供了形象上的感觉。通过教师的朗读、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表达使故事由语言变为形象,或通过某种象征性的符号帮助孩子们理解,以求得孩子们的初步认识,再启发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将其表现出来。尽管孩子们对故事本身的理解有时可能处于一种似懂非懂、朦朦胧胧的状态,但就其创作作品的过程而言,已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3.促进儿童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掌握
  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是美术语言“说话”的载体,是创作者传递美、表达美,表现情感态度的一种精彩形式。在基础的知识与技法作为铺垫,学生才能以美的形式准确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创造。孩子们运用自己具备的各种绘画手段和方法,大胆地创造一些成人不敢问津的表现形式去诠释自己的感觉。这些过程包含着孩子们对时代、对事物的理解,对绘画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这样一种认识、掌握的程度,也包含着孩子们对一幅新作品产生所把握的各种条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画故事”训练的同时使孩子们在美术知识方面所必须的技能、技巧得以不断提高。
  4.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的功能之一就是将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变得让别人能够理解。当孩子们将故事所表述的内容转变为绘画形式时,他们不仅仅创造出引人注目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体现人类生活最珍贵价值的形象。“画故事”教学实践在加强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的同时,还能增进他们对许多从未接触的文化现象、背景的理解。这提升了美术学科教学的“人文”内涵,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画故事”的教学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探索多元、灵活的,符合儿童个性的教育模式以舒展童心,是每一位现代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当然,每一种新的尝试必然会引起新的思索。以下是“画故事”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
  1.对美术教师“教什么”的再探讨
  新课准指出,美术学习应该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应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这正是“画故事”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潜含的目标。由此,美术教师“教什么”成为“画故事”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
  基于此点,我认为美术教师的作用不能仅仅是教给学生绘画知识和技巧,而应注重在教学中,创设美术的文化情境,增加美术文化含量。
  2.对美术教师“具备哪些素质”的再思考
  众所周知,当前的教育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同样如此。美术教师除需掌握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强化专业外,还需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多学科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扩展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需要教师提高对学生心理的掌握辨析能力,不断研究如何使孩子们学会创造具有美感和表现力的形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低年级美术课更应重视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    下一篇:浅谈美术课堂巡视中的个性化指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