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名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理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所有这些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促使教师在对传统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上做出回应。本文将通过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和对新课程目标的剖析,阐述在基础教育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挑战;转变
  一、引言
  注目今天的现实,我们的教育缺少创新,充满因循,花费人生1/4到1/3的正规教育不能有效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显得软弱无力,捉襟见肘。如此不合适宜的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新课程应势而生。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理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而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无疑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促使教师在对传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上做出回应。
  二、教师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与力量。教师要了解自己什么呢?首先就是教师在扮演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那么,教师在具体的学校生活中都扮演着何种角色呢?
  (一)教员
  显然,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所以教师的最基本的角色是教员。然而,知识的快速更新使教师必须努力研究教学,使自己的工作有教育上的合理性。而现代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作用减弱,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有日益增强的趋势。教育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告诉学生怎样和在什么地方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的呼声,都是强调对教员角色指导功能的强化。
  (二)管理者
  所有教师都肩负一定的管理责任。对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管理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缺少有效的管理,很难设想教师如何完成教育任务。
  (三)咨询者
  当学生有了心理或生活上的疑惑或困难时,他们通常愿意向一位值得信赖的教师咨询,这就要求教师应与学生和睦平等相处。而教师所要做的最根本的一件事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信念。
  总而言之,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教师是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的。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的进行角色转变,角色适应,角色调整等,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三、新课程对教师传统角色的挑战
  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它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育观念上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99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后,改变了教师对教育的一些既定认识和沉湎于经验式甚至程序化教学的习惯性做法。随着新课程逐步推进,教师更应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它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陶昌宏认为:在抛弃题海操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的接受教育发展为学生能够能动的规划自身的发展,从强化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转变为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5]
  树立活动教学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 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
  陶昌宏认为: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地位,将活动教学引入到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1]
  (二)教学习惯上
  陶昌宏认为:以往教学中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讲什么、怎样讲,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尽管过去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但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5] 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未来世界?最好也是根本性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而言就是一句话: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实践汇总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
  (三)新的教学情景
  1、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
  马跃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6] 这使课程变成一种,四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之间互惠沟通的关系。
  2、新的课程结构
  新课程强调选择性,马跃认为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这些差异在我国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客观存在的。除此之外,新课程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6] 即我们要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因此在课程结构中,在考虑课程的持续性的同时,又考虑了课程的均衡性。
  3、新的课程环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它由教师、内容、学生、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沟通诠释的活动环境,强调了四者的共同合作的关系。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
  (一)师生关系角度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传统意义上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这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1、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马跃认为: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一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于个性化的创造过程。[6] 而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也已发生了如下变化:
  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在工业社会封闭式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单向输出”和“被动接受”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知识的输出者的角色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了。
  马跃认为:21世纪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给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它促使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重点由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6]
  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要相信学生。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体现于他的活动中。我们要培养人的智力与能力就应通过相应的学生主体活动来进行。马跃认为:在教学中,应大胆让学生独立实践、独立思考、自我总结,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具有积极意义。[6] 因此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探索的态度,引导学生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把生动的过程单板化,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马跃认为: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汇总思维得到训练。[2]
  规格性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行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方式,好比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它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怎么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2] 由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新的个性化教育的转换,变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2、教师即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它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
  徐世贵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4]
  (二)课程运作角度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
  1、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构者转变
  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下,教学和课程计划是一种“文本”,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它只规定了基本的课程的进程,因而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或编写教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教师是课程的评价者
  教师作为课程评价者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评价离不开信息资料的收集,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最了解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了课程设计,对课程的主旨和实施中的偏差都有深刻理解和清楚的认识,这些对课程评价者这一角色都有实际意义。[7]
  (三)教师自身角度
  1、终身学习
  马跃认为: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6]“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心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真个教育过程。
  2、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自己首先应学会合作。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教师要学会三种合作:
  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李建平认为: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只有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之间相互综合,可以得到“心理致辞、产生新的想法、师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益处。[1]
  与家长的合作
  长久以来,家长与教师之间似乎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必须与家长合作,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教育是一项与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共同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新旧观念和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这期间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去完成,需要教师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学校中在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应与学校管理者合作,向他们提供各种信息以及自己对学校工作的建议等。
  3、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积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在实践中要体现自身的理论反思。这既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挥,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并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3] 因此研究者这种新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五、总结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中实现自我角色转变,并将这种转变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世纪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课程改革推进和不断深入,教师除了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应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真正从课堂上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向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使教和学始终朝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 张万兴、万芳。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5
  [2]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钟启泉 崔允淳。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徐世贵。 怎样听课评课 [M] 辽宁:辽宁出版社,2000.
  [5] 陶昌宏。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建设校本教研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