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课程实施者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呈现,注重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曾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作为在基础教育中占有显要位置的小学语文,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         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参与意识。
  有人曾提出: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问题。美国新近修改的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儿童在学校里有玩的权利,有问的权利。美国的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则常常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里提问了没有?”是的,学贵有疑。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学者黄宗羲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语文学习的起步也同样基于发现问题。认识到这一些,教师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努力创设探究氛围。能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觉思考、自我探索的表现。作为教师,应极力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鼓励每个学生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发问,珍视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使学生感觉即使问错了也没关系。学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将逐步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才敢问乐问多问善问,并逐渐习惯于质疑。而后再通过进一步的探究,查找与处理相关信息,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交流讨论中各抒已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大胆创新,最终成为勇于探究的学习的主人。
  二、         抓住教学时机,教给探究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经常会产生疑问、困惑,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教给探究方法。
  1、 质疑方法
  质疑问难,从对内容的理解这一角度来看,分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有疑而问,主要是针对字词句段篇中的不明之处发问;无疑而问,则是针对有价值的内容设问,以便进一步深入探究。两者相辅相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开始。从对内容的发问点来看,可有针对课题发问、针对作者发问、针对字词句的理解发问、针对统领全文的关键词句发问、针对篇章结构发问、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发问、针对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常识或作品发问以及针对标点符号或课中空白发问等等,涉及的面相当广泛,可以说处处都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质疑的时间上看,可安排在课始质疑、自学后质疑、课中边质疑边解疑或课堂总结、课后延伸时质疑。
  如上《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于是,就有了如下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啄木鸟?”“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果怎样?”“作者为什么要写啄木鸟和大树之间发生的事?”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研讨来释疑。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讨、去研究,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探究的过程。
  又如上《蜘蛛织网》一课时,我在结课时为查漏补缺,启发质疑。有一学生竟然问道:“老师,这一课中讲到蜘蛛织网时天气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下冰雹,这有可能吗?怎么会有这样的天气呢?”这问题涉及到文学写作中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我首先肯定了他以科学家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把释疑的环节引伸到了课外,鼓励他们去查阅资料,证实一下是否真有这种天气,如若没有,则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等方式去深入探究。
  启发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2、 释疑方法
  学生大胆质疑,是进行探究的开始。如何在提出问题之后能主动研究、解决问题,是更重要的环节。如果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产生疑问之后没有去作进一步的研究,是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的。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掌握一定的释疑方法,是极其重要的。要解决问题,从查阅资料的角度看,包括阅读课内外的文章、查工具书、上网等方法。从解决的方式来看,有个人自学研究、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或其他人)点拨等方法。从解决的时间来看,则有课内当即解决和课外延时反馈之分。如上述两例中,《啄木鸟和大树》这一课中的问题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当堂解决的,而像《蜘蛛织网》中学生所提的这一类问题则需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才能解决。
  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自然,学生也就成了一个能自主探究的学习者,学生的诸多能力也便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组织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探究性学习又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要“活化”语文教学,教师就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与实践的机会。除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涵的体味、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以外,常见的形式还包括各类比赛、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活动、表演课本剧、自主设计练习、办手抄报、参观访问等。在活动过程中,可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个人活动、小组(可分固定组及自由组合组等)活动、班级活动等多种方式。如教过查字典的方法后,可以个人为单位组织查字典比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如教《大象博士请助手》一课时可组织课本剧表演,分道具组、表演组、评议组进行活动,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描述深入探究,把握好人物的语言及表情,准备好相关的道具,以便通过表演再现课文中所写的情景。同时,也要求学生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评议,以此来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在安排写《爸爸(或妈妈)的童年》这篇作文前,可先让学生采访父母,了解父母的童年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完成习作作好铺垫。这样,能让课堂充满乐趣,让探究走进生活,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作文教学要导之有效    下一篇: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