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例谈新课改中地理教学信息的搜集与运用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地理教学信息在新课改中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信息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地理知识信息、地理教学活动信息的总和。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可分为四大部分:基础信息、隐含信息、外围信息和实践信息。

基础信息是指以国家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基础地理知识,各地区或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加以适当扩充。

    隐含信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时并不直接将地理信息传送到学生那里,而是通过提供适量的地理原始数据(有待加工的统计数据),将教学需要的信息隐含在这些数据中,这类教学信息就是隐含信息。隐含信息相对学生来说是未加工的,在教师指导下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

外围信息是指学生通过非正规教学获得的地理信息。例如,通过在家里看电视、报纸、课外读物,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得的地理知识。如果外围信息正好与基础信息相关,基础信息与外围信息就有了互动的关系,基础信息能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接受外围信息,外围信息则有助于学生对基础信息的掌握、运用与拓展。

实践与发展信息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或理性思考自我开发创意、归纳和总结的地理信息。例如,通过对权威信息的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通过研究性学习等的综合实践活动得出的实践成果。

随着地理教学的发展与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信息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首先,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会日益增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比起自然地理部分,这些内容的教学所需信息量会大大增加。

    其次,中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大隐含信息和外围信息的运用,促使学生多从地理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一种较好途径。

第三,学生获取的外围地理信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是和大众传播媒体与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直接关系。就地理教学来说,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已相当广泛。学生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电视新闻、专栏节目、报刊杂志、博物馆、展览馆等。可见,学生外围地理信息的获得,实际上已构成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环境的一部分。

第四,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探究过程中获得的自主开发的实践信息,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部分信息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

二、如何在新课改中进行地理教学信息的搜集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基础信息与外围信息的互动。

1、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拥有的外围信息,去达成教学目标。

如上所述,大众传播媒体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日趋多样化,这种变化已经在影响、改变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并且还会日益扩大。在学生获取的外围地理信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单纯利用教材进行基础信息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但外围信息渠道是相当芜杂的,而学生学习的时间又相当有限,因此,学生的外围知识往往是多而零碎,缺乏甄选与分类的信息。同时,由于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所拥有的外围信息也有多寡优劣之分。教师不能指望每个学生在每个基础信息上都有丰富科学的外围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好教师与学生的外围信息进行基础信息的教学,使地理基础信息因学生拥有的外围信息的加入而变得生动而实用,学生的外围信息因基础信息的引导而变得各归所类,层次分明。从而实现基础信息与外围信息的互动。通过两者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其利用已有的或主动搜集获取的外围信息来对课上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的外围信息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教师应先调查哪些学生已有了哪些信息,并指导学生如何去围绕基础信息中的一个主题去搜集外围信息。然后对学生已有的和搜集到的外围信息进行精心挑选,与教材基本知识一起纳入教师备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来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激活学生已有的外围信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围绕基础信息和学生已有的外围信息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讨论。

例如:新课程必修教材第一课就涉及彗星的知识,由于观测彗星、流星雨等是民间天文观测的常见项目,而美国深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信息充斥各大传播媒体。因此,对天文感兴趣的学生和稍微注意关注媒体的学生对这一问题都有一定的外围信息,教师可利用学生对天文的兴趣组织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对教材的预习提出问题。教师自己也搜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外围权威信息,同时向相关学科的教师(物理化学生物)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在掌握了学生的已有外围知识的信息后,教师结合教材设计相关探究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提示以激发学生的外围信息,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对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和提示。

案例1:运用外围知识理解教材知识

1、“撞击彗星”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什么?

提示:现在最关注的天文问题是什么?地球、太阳系等天体的起源、地球和宇宙生命的起源、未来地球的安全与空间拓展等。

2、为什么要强调撞击的深度?为什么彗星能保存太阳系诞生时的物质?

提示:可从彗星物质的组成、结构特征,彗星的公转轨道的特点等方面思考?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彗星、彗尾、公转轨道、公转运动特征等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相关外围信息,拓展了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

案例2:运用教材知识推理外围知识。

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欧洲和美国科学家分析了惠更斯号登陆器发回的350张照片和测量数据,发现以下现象:1、土卫六有河流、峡谷、大海和云层,也有风暴和碳水化合物雨。2、土卫六表面没有发现在月球上存在的陨星坑。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说明土卫六上有密度很大的大气层,也有液态“水”循环来塑造地表形态。同时,大气形成的保护层避免流星体直接撞击土卫六表面,因此,较少陨星坑。

通过上述问题的推理,使学生对大气的作用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如何运用外围案例信息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地理教材书中许多内容以案例展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体现了素质教育探究过程的要求,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资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问题能力,而这对学生应对高考改革中日益增多的资料题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案例往往是个案,体现更多的是其特殊性,分析因素也更多地涉及案例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的因素,总结出来的往往不是一般规律。因此,如何通过选取多个案例或典型案例,进行知识迁移与规律总结,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比直接讲解知识要高得多。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教材搜集与积累好的典型案例,形成案例资料库---即教师的外围知识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教材内容从案例库中选取典型案例,在案例的末尾围绕教材内容设计一个或者一组问题,以便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应是对教材知识或案例的迁移与运用,最后的问题要带有总结性,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规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68人的讨论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写下在这个案例中的讨论经过和结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它也使教师了解到案例教学法的成果如何。最后由老师对这类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和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教师可当堂列举其它相关案例进行迁移训练。

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就在于讨论过程学生所获得的处理信息和将教材知识迁移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暗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案例3

 

材料:酝酿已久的中俄铺设石油管道的计划又生变数:200311月下旬,俄联邦安全会议决定改变从安加尔斯克至大庆的石油管道路线(安大线),将终点改在其远东的纳霍德卡(安纳线)。中俄石油管道与远东石油管道分布。

 

 

 

长度

造价

线路

地理条件

安大线

2400KM(其中1600KM在俄境内)

20-25亿美元(俄方17亿,可从中方得到50%借贷)

安加尔斯克-赤塔-大庆

途经草原、丘陵,经过俄国家自然保护公园

安纳线

3765KM(全部线路在俄境内)

50亿美元(全部由日方承担,日方另投资10亿美元助俄管道建设)

安加尔斯克-赤塔-纳霍德卡

途经17个地震区1100KM9级以上地震区1000KM

 

1)根据材料分析判断俄罗斯最终决定修建“安-纳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2)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确保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讨论结果与老师总结:

1)①线路虽较远,且途经地区地理条件并不理想,但全部在本国境内,政治风险小。②投资虽较大,但投资全部由日本承担。③纳霍德卡临日本海,通过海运近可向日本、韩国、中国,远可向澳大利亚、美国等太平洋国家出口,使出口渠道多元化。

2)①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②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生产成本;③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走能源多样化道路;④努力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到国外参与石油合作勘探和开发,扩大石油的进口渠道,使石油地区来源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避免进口地区和方式单一的风险。⑤进一步稳定东部油田产量,加大西部等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力度等。

该案例所提出的问题是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这些资料一般需要教师不断搜集与积累,形成案例库。所设计的问题中,(1)培养学生对案例信息分析、处理能力,问题(2)是开放性讨论题,其结论带有总结性,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规律。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和外围信息展开讨论后,提出了许多策略和方法,有些是很有创意的,最后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总结也带有普遍意义,可对类似的能源问题进行迁移运用。对该案例的组织讨论与最后总结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外围信息及背景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基础信息与隐含信息的互动。

在地理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隐含信息的教学,大量的地理信息隐含在地理数据(文字、图像、数字等)中,这些地理数据相对学生来说是未加工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提取信息,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从网络、数字地球、数字区域与城市等渠道搜集相关地理数据信息,形成地理教学数据库。所谓数据库,是指一种存放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数据的“仓库”。前面已提到,数据不只是指数字,还包括字符,即文字、图形和声音。数据处理则包括了数字处理、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声音处理。计算机数据库的出现,使传统地理教学数据的存储和调用方式的改进成为可能。接下来的问题是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地理数据实现基础信息与隐含信息的互动。

笔者总结出运用隐含信息进行地理教学的三大境界如下:

第一境界:搜集与基础信息有关的图表资料案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图表资料进行转换,加强对学生运用图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及相应的迁移变式训练。

第二境界:搜集与基础信息有关的数据资料案例,让学生根据数据资料绘制图表,加强学生对搜集到的数据以及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绘制图表寻找数据中隐藏的规律、相互关系、问题所在等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第三境界:引导学生对教材文字与示意图表间进行转换,培养学生驾御图文进行推理与信息转换的能力。

案例4:根据书上的文字推演世界能源发展的曲线图。

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册中有段文字表现了能源发展的线索:18世纪前以柴草为主→18世纪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以煤炭为主→19世纪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电力带动煤炭消费比重上升到高点70%左右→20世纪50年代后以石油为主→21世纪进入能源多样化时代,涌现出一批新能源。教师可根据这段教材的基础信息,再结合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将教材文字转化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更直观地展现世界能源消费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同时培养了学生驾御图文进行推理与信息转换的能力。

 

()在探究与实践过程中激发形成师生的实践与发展信息。

1、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学生自己的发展性信息。

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进行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学生自己的发展性信息。批判思维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与反观。地理科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中有许多并未形成定论,例如温室效应的发展趋势、厄尔尼诺、沙尘暴、核电站的建设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观看电影《后天》、根据书上提供的资料、自己查找的资料等)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辨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另外新课改教材在编写中也有一些不严密的地方,教师应注意利用这部分内容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案例5: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1中有一个活动: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在提示中列出需要思考的问题是:(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其实这些提示可能将学生限制在教材编排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框框中,是建立在宇宙生命形式都与地球生命形式一样的基础上。其实,学生对地外生命拥有十分丰富的外围信息,学生的思维很可能发散到宇宙生命的多样性上去。因此,应鼓励学生合理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发展性信息。

在题目练习中也应避免使学生唯标准答案是从,应提倡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出一个更符合题意的答案,并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规律与注意点,以便迁移变式训练。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时也要注意:并不提倡学生对所有问题都抱怀疑态度,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积极,又要谨慎,不能从唯书是从的极端走向批判一切的极端,老师分析时也应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并对哪些领域是科学界尚未定论、突破,现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什么等作一个客观介绍,对其影响的利弊也应作一个客观分析,对各方每一观点的合理性也要作一评价,或事后作书面评价,切忌辩论之后,不作任何评述,让学生雾里来雾里去。

2、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建设与拓展学生的实践信息。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最终以学生实践信息的形成来体现的。但在这之前的研究过程却是对四大信息的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运用四大信息的最高境界。研究性学习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但可跨学科,真正做到学生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外围知识进行拓展,并运用隐含信息的分析能力对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实践创新,形成学生自己的实践信息。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角度和方法、及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这对学生不仅终生受益,而且对高考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各展所长,体现了课改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理念。

此外,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创新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旅游设计等。而学生的这些创造性活动又丰富了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实践信息,使自己终生受益。

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的当今,最不缺的是信息,最缺的是有效信息及信息的搜集和有效运用。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注意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而对学生课外知识来源的变化缺乏注意和研究,更缺乏方向引导和方法指导。

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在教师教学这头注意要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做与教学相适应的加工处理。在指导和引导学生这一头应注意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所搜集到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有效信息及信息的有效运用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已有知识推断信息的可靠性,或根据权威资料验证信息正确性,如何判断和选择有用的信息,并注明出处,并根据已有知识、自己的实践研究、推理判断对信息进行拓展与加工,使之成为有新的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终生受用的地理教学信息的搜集运用之道。这也是撰写本文的最终的愿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运用网络技术 提升地理教育    下一篇:地理美育的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