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学生学习数学畏惧心理的研究”结题报告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由我校组织实施的县立项课题“学生学习数学畏惧心理的研究”,自去年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畏惧心理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畏惧心理。经过几课题组全体人员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课题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几乎每个人学生都有所畏惧的学科,他们之所以“畏惧”,是因为这些学科是他们的“弱项”,遇到考试,这一学科的成绩往往不太理想。所以,对这一学科,他们会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并断言,他们这方面能力较差,他们不是学这一学科的料。

  实际上,学生害怕学习某一学科,并不能说明他们缺少这方面的能力,或许他们在这方面很有才能,只不过由于一两次的失败,引起了他们的畏惧,在畏惧情绪支配下,他们会对这一学科形成逃避心理,从而令他们对自己的潜能视而不见,天长日久,他们就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上一事无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绝对无能,绝对不是这块料。数学这门学科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所谓贤俊者自可赏爱,但我说顽鲁者更应矜怜。对于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针对这些同学采取专门研究。

  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

  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文章很多,随便打在网络上、杂志和书刊上都很找到一大堆,但社会在进步,发展,学生的价值观等各种观念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就要按照新标准的理念来研究一些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方法,但国内在新课标下专门对这方面的研究好象没有,那我们就有必要对他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克服后进生数学畏惧心理的理论研究

  克服学生畏惧心理有关的新课程理念的研究。通过查找文献、杂志、上网的方法去找一些是对本课题有用的材料。在寻找的时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可以专人分别负责文献、杂志、上网,再进行汇总。从中归纳出几点对本课题有用的理念。

  (二)帮助个别后进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实践研究。

  1、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数学畏惧心理的现状研究。

  (1)课题成员在各自所教的班级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自己所在班级的学生心理到底对数学哪些方面存在畏惧,然后汇总,接下去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观察自己所要研究的那几个学生平时的行为、言语来了解这些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用这种方法更准确的找出学生所存在的数学畏惧。

  (2)课题成员在问卷调查、观察学生后确定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汇总课题组总共要对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2、学生数学畏惧心理形成原因的研究。确立了哪几个问题后,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去寻找学生谈心,从而找出这些数学畏惧心理所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任课教师等其他方面原因入手,从而为下阶段的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寻找突破口做好准备。

  3、帮助学生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途径的研究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后进生的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练习的情况、课后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去研究。

  (2)任课教师因素影响后进生的研究。数学教师如何对新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补习情况等方面去研究。

  (3)其他方面因素影响后进生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畏惧所出现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4、帮助后进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方法的研究

  (1)采用访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增加自信心的研究。

  (2)采用练习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出一些合适后进生难度的练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的研究。

  (3)通过对个别后进生进行补习,弥补学生不足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研究。

  (4)听任课教师的课,从而找出问题,进行调整,使之部分内容适合后进生的学习的研究。

  (三)、对课题成果实效性的研究

  1、经过访谈,观察学生的变化,看此方法是否取得实效的研究。

  2、通过解适合后进生的习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成绩方面了解学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成果的研究。

  3、通过课堂对研究对象的提问、练习看他的数学畏惧心理情况的研究。

  4、从任课教师那里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看研究对象数学畏惧心理情况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了解哪些学生在数学方面存在畏惧心理。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杂志、上网和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进程极其成果。极其在新课标下有哪些内容对研究内容有帮助。

  访谈研究法:通过跟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对数学哪些方面存在着畏惧,给今后研究做好准备。也可通过访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畏惧的心理,鼓励他,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观察法:观察研究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哪些内容存在畏惧,以及通过观察去发现研究的学生在研究期间的数学畏惧心理的变化的研究。

  行动法:出一些适合研究的学生的练习,使他们有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学生学习数学畏惧心理的研究”活动,在我校已进行了一年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研究了学生畏惧心理的来源

  “今天作业怎么没做?” “不会做!”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一部分学生用来搪塞数学老师的家常便饭。实际上呢,他们连题目也没看,更谈不上会还是不会,这只是他们的借口而已,从而渐渐的变为学困生。

  在教育界上,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每一门课。

  在我们课题组看来,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它受到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面对困难无法克服而容易产生一种消极心理,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它制约、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心理障碍主要有:

  1、依赖心理

  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他们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遇到难题不能积极分析,主动探索思考,而是把难题扔在一边,等待老师的分析和讲解,期望老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懒惰心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很多问题通过分析推理若能成功获得解题的方案,学生便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如若不成功,有些同学便会放弃甚至懒于再在这些问题上进行尝试,从而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这是缺乏毅力的反映。以后只要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的问题便抛之一边,等待他人的解答,遇到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惧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也有一部分同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贪玩厌学,经不起玩乐的诱惑,造成“玩”“学”不分,甚至只玩不学,久而久之,对学习也会产生懒惰心理。

  3、自卑、胆怯心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难题,遭受挫折,如果老师和家长对于他们遇到的难题和挫折只会批评和训斥而不帮助找到解决的方法,就会造成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畏惧心理。随着失败和批评训斥的次数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卑和胆怯心理会逐渐加深,甚至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们能学好的,最终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4、急躁心理

  有些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产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往往尚未全面了解问题便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测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5、任务观心理

  上课任务观:听课只是为了掌握几个定理,偏重结论而忽视分析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点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的含义,致使其所学不为所用,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作业任务观:有些同学为了尽快完成作业,有时不假思索就来问老师,长期热衷于听写证明过程,往往只求数量而不管质量。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对数学问题做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此外,还有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及时洞察转变学生的消极心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二)研究了帮助学困生克服畏惧心理的方法

  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排除,立足于自尊补偿、创新进取,力量在于明确转化的层次目标;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重点在于和谐氛围的创设;关键在于适时疏导。我们课题组经过不断实践,认真总结,努力探索出了帮助学困生克服数学畏惧心理的方法:

  1、优化教学结构,铲除依赖心理。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及积极性。新课程的课堂活动中,激发不出师生情感的共鸣,思维活动的共振。双边活动不能协调进行,学生自身丧失了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实践中,我们课题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发展为主线,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情感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来调整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探究的机会,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法调整,提倡自主探究,突出思维的强化训练,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以下特征: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②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③主动质疑创建,答疑解惑。④分层训练,及时反馈矫正。改进学法,首先立足学生的实际,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法的具体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述及应用数学规则的能力;熟练应用数学用语的能力;正确观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回答问题言必有据的习惯及规范解题的习惯。其次加强合作共学的力度,注重师生间、优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压缩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发挥优生的辐射作用,进行“1+n”的多边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打破教师低效率的包办转化。

  2、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是医治厌烦心理的良药。只有学生置于“听起来有味,学起来有趣,做起来有劲”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起他们想学、乐学、创新学的欲望。

  (1)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说话风趣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而紧张的令人害怕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例如: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内容时,课前布置给每个学生做一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学生拿着自己的模型,听老师讲课,别有情趣,引入了最佳情境,便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强化兴趣。

  面向全体实施目标教学,精心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的学习内容,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配套选取三组评价训练题,A组:基础训练题;B组:能力训练题;C组:综合提高题。如对于学困生课上及时反馈矫正,要求必须完成基础训练题,当取得阶段性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参与上一组的学习独立完成B组的能力训练题。采用动态的螺旋上升的学习管理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到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3)扩展视野,发展兴趣。

  积极开展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探究兴趣,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①口算比赛;②趣味数学系列;③生活中的数学等。

  斯宾塞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使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卢梭则希望为学生创造象做游戏一样的轻松活泼的数学学习环境,他认为“欢乐”是教育的原则。为此教学中情景创造是重要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设隘,营造悬念;可以进行数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数学”诱导下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以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创造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信心。

  受挫心理的特征是学习遇困难时,不能冷静分析原因,意志薄弱怨天尤人,情绪低落逐渐过渡到自卑心理。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他们弥补人格精神的缺失。

  ① 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调整教学的内容难度标准,进行“分层目标教学”。多采用鼓励性原则,优先满足学困生对成功的心理需求,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课堂的分层反馈测试与周测、月考等各项成绩的综合评定。如果学生的错误太多,自我感觉不理想,经向教师申请后可以不计成绩。教师给学生提供二次再测试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改进学法的过程中学会求知,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向成功迈进。

  ② 允许失败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心理弹性。

  经不起失败的心理是不健全的,自卑又使其情感更加脆弱。我们在教学中,在提供给学生获取成功机会的同时,又有意识让他们体验失败的痛苦,在成功、失败、再成功、再失败的多次循环发展中,促使学生能够挖掘自身的潜能,勇敢地正视挫折。明确进取目标,锐意创新,力求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屈能伸,富有弹性。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合作、勇于竞争的情感。

  ③ 纵横比较、自我激励,培养学生心理韧性。

  教师的表扬和周围同学的认可,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在教学中,把评估的标准和方法逐步教给学生。每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首先让他们拿成功前后的水平状况进行自我的纵向比较,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把竞争的目标指向班级的全体同学,开展学困生与优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让他们中找差距,认识自身的不足防止自满情绪的发生。加深“遗憾”的情感体验,形成“我要奋进”的自我激励机制。

  ④ 从名人身上获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心理强度

  “自信心是学习进步之母”。我们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去寻找名人成长过程中的平凡之处和存在的某些缺憾,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走进名人的世界,感知名人的平凡的一面。激发他们逐步树立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成功的进取信念。同时,定期邀请从我校毕业,已成材立业的学生返回母校,讲述他们成材的艰辛历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并铭记“成功的花儿之所以明艳是因为她当初的芽儿就浸透着牺牲的血雨和奋斗的泪泉”。

  总之,我们认为要注意挖掘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潜能,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实践活动不仅会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而且使他们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的成功者,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能做到的远比他现在已做到的要多得多。因此,在实际工作应当多给后进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努力的结果,树立自信心。

  4、培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题组研究发现,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一般反应较慢,推理能力较差。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这些同学进行智力开发与培养,提高其行为习惯。我们讨论决定,要从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几个基本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行为习惯

  观察力是观察数学式子关系、图形关系、隐含条件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循循善诱,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数学表达式的特征,并积极引导他们能逐步自己说出或表达出对有关图形,数学条件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敢于有自己的看法,并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注意力是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解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和这种能力的专注持续的时间与质量。对于基础较差,智力水平不高的同学来说,这是能否克服自我,勇于前进的基础。因为对所学知识的断层,在课堂上这些同学表现出了想听又听不懂,想学又学不会的两难境地。自然而然的在课堂上就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若想使他们能跟上教学的过程,老师可以对开小差的同学做出暗示,或者在平时对这些同学加强辅导谈话,鼓励他们尽快能适应课堂教学,跟上前进的步伐。使他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奋斗,是能学好的。

  记忆力是认识过程的能力成份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特别是对数学公式、法则、定量、典型方法、重要数据的记忆、保持与再认识的能力,短期与长期的记忆能力,数学的记忆,既要强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知其所以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正是因为不能记住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导致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几遍的题目,再做的时候还是做不对。这充分反映了老师在教学上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其中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记住一些应记住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没有认识到记忆对学习数学同样也起着基础地位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和方法,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可以采取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类比记忆等灵活方式帮助他们记忆。

  (2)培养学生进行运算、思维、推理的能力

  在对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思维、运算能力的训练,在进行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熟练地进行数量关系的计算推理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进行变换与变形的能力,逻辑推理、数理逻辑的演算能力,数形结合、相互转化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

  另外,我们在教学之余还给“学困生”以特别的关照。对教学中难点应给予个别辅导,作业可以面批,对他们的质疑哪怕是再浅显的也应耐心回答,予以鼓励,并引导他们参与对问题的共同分析,探讨和再发现,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困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深入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耐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小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 尝试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    下一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