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生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老师们常听说,一堂好课是生成的。我们似乎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甚至,不少人在评课中拿“预设”问罪,只要课堂有人工设计的痕迹,通通以为违背了课改的精神。但事实上,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可以肯定,只考虑课堂如何生成,而不在设计上下工夫,完成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那么,哪些内容要提前设计,那些环节和过程要依靠生成呢?

  一、必须提前设计的内容。

  1.教学目标。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但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只能依靠教师课前的设计。

  2.教学环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可能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因为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大多时候,学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善解师意。

  3.学习方式。学生选择哪种方式完成教学目标,老师要提前考虑到。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常常对学生说:“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在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自控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态度不仅不能起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作用,还有可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因此,教师清晰明白地要求学生使用某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达到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是选择讨论的方式、探究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还是发现的方式,老师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学生实际,而且要灵活多样,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

  4.陈述性的知识。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甚至词语的解释,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随意性,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与程序性的知识不同,这些内容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只需要用语言加以表达。对老师而言,最不能犯的错误便是基本知识的错误,因此,陈述性的知识是老师预先设计的内容之一。只有老师对基本知识烂熟于胸,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5.辅助手段。借用什么样的手段辅助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提前设计,精心准备。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

  二、必须实现生成的过程。

  1.体验式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某些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语文课上,老师往往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看,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不可能步调一致,要达到老师的体验要求,只能在体验中积累。再比如,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要读出怎样的语调、语气、节奏和高低缓急,只有靠学生反复玩味、教师以身示范,最终使学生读得感情丰富、自然贴切。这些体验式的学习过程,都只能随着过程生成,而不能依靠教师单方面的预先设计。

  2.发现式的过程。发现法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至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发现的过程也即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思维在活动,直至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过程,调动了众多的器官和手段,是生成的过程。比如,老师要求学生自读某一段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找出某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手中笔在划,眼睛在看,脑中在想,口中在小声念。有时候,学生要借助同学的帮助加深理解,有时候,学生要凭借肢体语言理解(小学生做动作理解词义)文本。这一切都是生成的过程,而不能靠老师一厢情愿地期待和设计。

  3.研究式的过程。不少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研究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无疑,研究式的学习需要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有一定难度和深度,是生成性的过程。在研究式的学习中,老师要善于引导,不能死板地套用自己设计好的模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在让学生研究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时,要求学生使用贴方格的方法,学生做起来很费时间,有学生提出用画方格的方法,简单而直观。老师没有武断地否决,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那样做,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4.偶发式的过程。课堂上冷不丁会出现偶然事件,要么是外界干扰,要么是学生的思维与老师背道而驰,打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如果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则可以生成一堂质量上乘的课。一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一上课,便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在下面议论纷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甩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当学生给出五彩的答案后,老师又根据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分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络室收集相关资料,一组在班级小书库去查找,一组到花园观察。最后,学生不仅深刻地体会了诗歌内容,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老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需要高度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慎之又慎。

  实际上,预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关键看预设什么,怎么设计。要把一堂堂好课奉献给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绸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义乌市群星学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大阅读语文教学    下一篇:捕捉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培养学生积累素材能力的点滴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