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论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就教与学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特征来看,教师应具备:(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参与、协调合作的能力,(三)探究性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能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改变了传统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建立了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相应的转变,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特征入手,谈谈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应具备哪些新的教学能力。

  一、教师应具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高品质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内,在学习积极性和意志努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克服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把情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其突出表现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做出安排、监控和调节,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总结的评价;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这种学习下,作为教师,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用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已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由简单传授知识的能力转变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1)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 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的长度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 大小的问题,进而可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 ,即可得 。对于问题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讲台作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 ,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 a, b,两式相乘,得 =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 ),即得 ,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教师应具备参与、协调合作的能力

  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方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缓和学生和师生之间相互隔离和疏远的现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否定教学过程在于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剥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教师也往往缺乏参与、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则教师首先要具有参与、协调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也以平等的身份的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生的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共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1)参与学生学习,观察、理解、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误并改正的能力。(2)了解学生需要、学习特点和个性特长,与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的能力。(3)理解和尊重学生,建立一个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感情和想法的能力。

  比如在上《数列概念》之前,师生可以一起合作去作以下问题:①通过预习与查找有关资料,探究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每个学生都应做),与没有学过的哪些知识还可能有联系(有兴趣的同学可做),探究数列的概念这一节与数列这一章其他知识是怎样联系的,并把探究结果画成知识结构图。②根据自己对《数列的概念》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理解,把数列的定义、数列的分类、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递推公式等知识点,进行穿线织网,形成体系。③为什么说求数列通项公式是解数列题目的首要问题?求通项公式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用“遇到难题就兴奋”的心态,用多种方法解下列题:

  1、设数列{  }前n项和为 ,若 ,且 (n  N*),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2、养成“题目穿眼过,想法心中留”的反思习惯,总结这道题的解题规律。

  3、“真理往往是简单的”,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归纳出这节课应记住的内容。教师可挑选学生中好的学习笔记,进行点评。

  三、教师应具备探究性教学的能力

  学生学习本质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上的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上的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是带有浓厚创新色彩的积极主动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过程,通过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收集处理信息及表达交流等活动,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几乎没有,往往用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方式,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本质就是要求以人为本,重视人格教育,重视全面发展,重视个性特长,重视潜能开发。探究教学能力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主动认知和探究问题;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能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进行学习、研究和创造,同时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学生是教师研究的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教师能激励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提供现成结论)及时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例如:我们可设计以下案例:

  案例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探究

  初中已学过锐角三角函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抓住锐角与任意角之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以坐标为工具、为桥梁,图形直观与思辨相结合,通过探究性学习建构出这一知识板块的主体认知结构。

  引进任意角在坐标系中的标准放置法(用坐标法表示)之后,锐角也被自然得用坐标法一般看待,那么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定义的锐角三角函数就可以转换成坐标式定义,这种坐标式定义就可轻而易举地推广到任意角。以此类推,任意角的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也不难获得。再以“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为探究课题,学生完全能够在已有的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锐角与任意角的(终边对称)关系、借助于坐标图的直观,探究出一系列的诱导公式。

  案例2 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探究

  这一板块知识的特点是:其一,知识的直观背景明显,有利于通过操作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对直线与平面空间位置关系的理解;其二,知识点多,但逻辑结构明显;其三,包含着重要的学科方法。学生先前的同类知识的学习对新学习既有明显的支持作用也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关于这块内容,我们设计过两类探究课题:一类是探究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两两位置关系,并用语言、符号、图形表示。这类课题的探究虽然较为容易,但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可以性培养学生“数学化”、“符号化”的能力,便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另一类是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判定与性质的探究。这一类课题的独立探究较难,必要时教师要给出适当的提示,如“当直线在平面内时,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会有哪几类关系?如何找出相应的直线?”但探究知识的途径、方法和“降维”的策略在整个知识板块的学习(包括解题)中都具有“通用性”。

  总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复合体,综合的体现于教师的道德、学识和行为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发展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执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才能使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方式相适应。

  参与文献:

  (1)傅敏 李艳利 现代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能力转变 教育科学研究 2004-2

  (2)李红婷 数学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探微 数学通报2000.3

  (3)郑叶姣 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教育资源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在数学中挖掘生活情景教学    下一篇:浅谈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发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