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小学美术欣赏课三步曲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三大课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培养学生美学素养,审美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一直以来就是美术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难点。通过实践与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部署,提高欣赏课教学效果与质量。

  一、       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浓烈的人文性质。美术欣赏课主要以作品为载体,以完美的形象,高超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震撼人的灵魂,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以往在对作品作者或者时代背景的了解时一般认为是教师的作为,教师通过课堂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剥夺了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权,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上欣赏课时,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让学生与老师一道上网或者查资料,寻找自己喜欢的画,了解自己喜欢的画家,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此举激发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他们兴趣浓烈,多元、多渠道的去了解自己想了解的东西。这不仅肯定了学生主体价值,而且避免了老师对资料收集的狭窄与理解的成人化。课中,因为学生事先了解的多,又善于表现的特点,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就不会显得干巴巴,而是枝多叶满,学生乐了,老师也高兴。通过这种课前互动,就能更深层次的挖掘作品的内涵与丰富的人文精神,为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奠定基础。

  二、 课中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但是教师要做好如何欣赏的点拨,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上《中国画欣赏》一课中,在分析唐伯虎的作品《秋风纨扇》内涵与意境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幅作品首先带给你什么感觉呢?2、画中有什么内容、色调?你是怎么看的?3、谈谈你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对作者、作品、背景有所了解,可以多种形式进行讨论。在进行反馈的时候,教师不要以成人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表现,不要框死所谓的标准答案,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想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内容、形式作一些规范科学的理性分析,让学生领会美术作品欣赏的无限空间和无限遐想,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三 、课后延续学生学习自主性

  许多时候,我们一堂课结束了也就结束了,并没有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美术课的时间很有限,我们又要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具有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的课后延续自主学习。所以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后阶段,老师帮助、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欣赏课结束之余,老师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兴趣,形式多样的设计继续学习报告单,要求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或个人独立承担等形式,采取上网或查阅资料等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种后继学习并不以老师设计了问题就画上句号,还应该组织反馈。这种后继学习不仅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理性认识,还可以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是否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人文在美术教育中    下一篇:浅析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