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更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因此,如何更有成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是参考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阐述以下两个问题(1)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字: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而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矛盾就是学生的差异性明显。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初中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开设,许多学校的教学也很不正规,没有专业教师任教的情况突出,领导重视程度低。另一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外,为了中考加分,为学生开展计算机等级培训,而这些学生中又有些家庭条件好,家里已经购买电脑。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上明显的差别,为农村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带来困难。通过本人实践和探索,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非常有效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优势

  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它把一个班级以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随时解决一些软硬件故障,又要直接地充分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相当困难的。而这样的组织方法打破了教师把每个学生作为教学子系统的格局,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激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主。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激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而这样的评价体系正好可以解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可以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又很少主动地去关心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造成这些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无所事事或是偷偷玩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甚至怀疑老师的教学。而在这种环境下,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系统内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在合作小组里,不同基础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自由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决困难,共同实现着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很多时候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媒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甚至以同一爱好和兴趣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很容易组织各种比赛,充分调动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情感交流。信息技术教学却往往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合作意识被忽视了。在信息社会里,人的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

  1.明确教学的目标,使任务具有典型性。

  “任务驱动”的本意是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手段而已。因此,在任务的设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一个任务框架。

  2.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任务最终是要交给学生去完成的,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二个;规模宜小不宜大,要以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衡量标准。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机房等实际情况,要避免“纸上谈兵”。如在设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网上资料”的任务时,要先考虑机房电脑和学生家庭电脑的上网速度,并预先进行进行尝试,一般不可设计让学生下载费时很多的诸如下载电影之类的内容,或是在网上根本无法查到或是很难查到的内容。

  3.注重分工的需要,使任务具有合作性。

  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应注意贺卡的完成应尽量调动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构图、色彩是否美观(2)新年贺词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时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可以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4.渗透方法的培养,使任务具有启发性。

  任务设计的好坏,还体现在这个任务是否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有的任务在学生完成后,学生的思维往往到此为止,那这个任务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任务本身的内容;而优秀的任务却能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或是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或是给人以启发,从中悟出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思维或方法,而这就是任务设计的最高境界。例如:如在“复制、剪切与粘贴”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就要避免设计成纯粹是复制、剪切、粘帖技巧的任务,如在写字板里把一些毫不相关的词语剪来帖去。尽管你的任务可能在知识点上的训练考虑很周到,如复制与剪切的区别、粘帖的操作流程等,但是这样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感觉无聊之外,他们还能得到什么启发呢?因此,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修改完善一封短信。这封信是一个同学写给国外朋友的,但信中有几个地方的格式错了,内容次序颠倒了,而且他还希望把自己写的已存在电脑中的一篇获奖作文的片断也写在这封信中。请各小组想一个最快的办法修改好这封信,提高办事的效率。这样,到最后,学生一般都能从具体的操作中得到启发,原来复制粘贴可以减少很多重复的劳动,剪切粘贴可以移动字词句的位置,这样的功能在平常自己的作文过程中是多么有用啊!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但是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及听课中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合作,各持己见。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做好自己份内事的目的就是合作,也是合作的基础。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叫合作学习。

  2.没主见,人云亦云。

  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必然会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好的学生会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这一现象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很常见,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常见而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欠主动,坐享其成。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之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从而产生“搭便车”效应,同时,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少作努力,以避免去做所有的工作,即“吸盘”效应。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4.缺乏实质的合作。

  目前很多的小组合作主要停留在组内互相帮助的层面上。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转变了教学观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但我们通常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如:学生完成任务时,让他们一起互相交谈或者让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质的合作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议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

  (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闹烘烘地跟着小组成员人云亦云,这样只能是掐灭个性思维的火花,滋长依赖心理。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有了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服务于小组合作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出示一问题之后,马上就着手进行小组合作。其实。这时候都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什么,交流什么呢?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有个缓冲时间。比如,在进行移动文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行思考文字的移动方法,再到小组交流学习心得、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又能解决移动文字方法多,知识点琐碎的问题,效果良好。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在平时的合作中,会出现小组成员盲目顺从“优生”的现象,导致反馈时只有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这样的合作就失去了意义。鼓励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对错,只要是自己的思想便提出来讨论。

  3.关注共同成长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在“大班”尤为明显,经常是一不小心,小组合作就成了“优生”唱主角,“学困生”跑龙套的局面,这样的小组合作同样是行而无效的。教师在设计设计任务时要有知识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积极参与,形成资源共享、智慧共创的良好局面。

  4.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从自身的一些细节做起,比如,在要求小组汇报时,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同时,还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任务完成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5.明确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将过去的“按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服务于教学目的,从而发挥其最大优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融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