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宏观构想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近几年来,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解决语文教学“高投入,低效率”的问题,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有识之士或从宏观着眼探讨改革策略,或从微观入手研究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见解。笔者认为,微观的研究固然要加强,但宏观的探讨更应重视。只有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着眼,澄清观念,端正认识,理顺思路,明确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改革的整体效能,取得更大的改革效益。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拟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确立四个观念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观念又是具体的训练方法、训练程序、训练技术的灵魂。近几年来,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的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但是一接触到具体问题,一些与这一“最终目的”相悖的陈腐观念便会重新泛起,干扰我们的改革思路,影响着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复习应试、评估考核各个环节。不确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改革就只能是小修小补,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还会偏离方向。当前,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笔者认为首先要确立以下四个基本观念:

  1、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阅读课就是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培养课的观念。《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科学地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既突出了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又适当照顾到了共性目标。《大纲》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放在首位,有其特殊的用意。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应当得到必要的突出。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纯智力训练课,就必须突出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只有首先确立这一观念,才能突出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完成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

  2、课文只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学字词句段篇只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才是目的的观念。叶老说:“语文教材只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往往把字词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掌握当作阅读教学的终点,把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本身当作阅读训练的自的,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抛到脑后。学懂了“例子”,能“举”其“一”便心满意足,能否“反三”则很少过问了。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广大教师明确认识,课文只是训练的“例子”和凭借,教学字词句篇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能力培养没有达标教学过程就不能中上,训练过程就不应结束。阅读教学必须由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向着能力训练延伸。

  3、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把训练提高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观念。以往我们设计教学,往往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多,怎样讲便利便怎样设计,怎样讲精彩便怎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结果,往往是抓住了课文的“牛鼻子”,也抓住了学生的“鼻子”,学生围着教师的思路转,没有多少自主权。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并重,我们应当引入这一基本思路,指导我们的语言文字训练,把阅读课变成学生自主训练、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学,训练就是训导着学生自己练,要让学生学得清醒,练得自觉,目标明确,思路清楚,要留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法、练法的余地。这样学生才会有自主权,教法才能真正变成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学生的学法服务。

  4、启发式教学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也不是教师一味地问的观念。传统教学理论偏重于教师的讲解和阐发,课讲得好主要是指讲得正确,讲得系统,讲得条理,讲得深入浅出,讲得清楚明白;而现代教学理论中“讲”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嬗变,课讲得好主要是指导学生学得好,也就是指导的目标明确,要求适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措施得力,方法高效。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收效如何取决于指导的成败。因此,要指导广大教师正确理解启发的含义,号召大家都来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做“讲”师,更不是做“问”师。“满堂问”是“满堂讲”的另一个极端,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只有真正树立正确的启发观念,才能把大量的“问”没了的时间夺回来,用以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二、突出两个延伸

  上面提到,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由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向着能力训练延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沉溺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段落篇章内容、结构的分析,而真正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的环节却比较薄弱。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不够完善的。只有把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引向深处,向着能力训练充分延伸,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怎样延伸呢?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指导学生理解了字词句的意思,理出了段落篇章的主要意旨、层次结构之后,要指导学生总结分析理解、归纳综合的方法、规律。比如,在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了字词句之后,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字词句的,这里用的方法与以前用过的方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这样的方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最适用;再如,在指导学生分辨文章的主要内容、次要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回顾分辨的过程,总结出分辨主要内容、次要内容的规律,搞清楚这个训练重点与前面的训练重点的联系,弄明白分辨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对读写训练的意义。回顾反思读书过程,总结方法、规律,一要及时,二要经常。及时,才更有利于概括阅读收获,为能力形成打好基础;经常,才更有利于沟通方法、技能的纵横联系,促进方法、技能的系统化。

  第二个层次,是在总结出方法、规律之后,要及时针对训练点的特点,安排运用方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环节,以促进方法、规律向能力的迁移。比如在总结出分段方法之后,要及时选择类型相近的文章交给学生阅读,运用刚学的方法进行分段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方法,在实践中形成熟练技巧。能力形成要靠教师指点方法,但更依赖学生的反复练习。数学教师讲完例题只是初步,指点方法也只是进了一层,形成解题技巧还要靠大量的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亦同此理。

  要突出两个延伸,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进一步探讨、构建讲读、阅读、独立阅读(自读课文)三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指导法,三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当有本质的区别,体现出由扶到放的明显层次。这个问题讨论了十几年,理论上似乎解决了,但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解决好。教学实际中三类课文的指导模式基本雷同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课堂教学结构体现着教法与学法组合的具体方式,直接影响着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应当认真探讨研究。二是及时把住训练点,把握训练时机,进行强化训练。无论统编教材还是义务教材,重点训练项目往往可以通过三类课文的前后连续来安排强化训练,但有些内容则比较困难。比如分段,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方法,但在某篇课文之后可能一段时间内不会再遇到同类的课文,这就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阅读材料,及时安排强化训练。否则,方法总结出来不及时安排应用练习,再到用时早已回生,能力培养的进程必然会减缓。

  三、构建三个体系

  转变了教学观念,充实完善了教学过程,还需要解决好训练体系的问题。我们考虑,当前应着力构建好三个体系:

  一是构建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教材体系。从现有的教材看,统编教材有三类课文,义务教材在讲读、阅读课文之外有独立成册的自读课文,两种教材形式不同,但贯穿的训练思想是一致的。要用好现有的教材,认真贯彻由扶到放的训练思想,精读讲读课文,教给读写方法;略读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自读课文),指导应用练习,训练读写技能。义务教材自读课文的篇目较多,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我们初步考虑从每组课文中选出一到两篇划为必读篇目,其余为选读篇目。必读篇目必须与统编教材独立阅读阅读课文同等对待,不得擅自略过;选读篇目可以放给学生课外自由阅读。

  为了强化读写训练,在现有的教材之外,还有必要适量选取类型、程度相宜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教材,与现有教材共同组成主干分明又更加丰富完善的阅读教材体系。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使用统编教材的年级考虑的。统编教材没有自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篇目较少,应用训练很难安排充分,适量补充选文是大有必要的。

  这里有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双休日实施后课时减少,有限的课时与增多的篇目形成尖锐的矛盾。笔者认为,双休日实施后课时有所减少,大纲、教材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但整个小学段的训练目标却没有降低多少。要完成大纲规定的训练要求,没有足够的篇目做保证不行。怎样才能既不加重师生负担又能达到大纲要求呢?这就要更好地处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提出不同的指导要求,精读篇目读深读透,略读篇目突出重点,达到主要目标即可放过。这方面,国内大量阅读的成熟经验足资借鉴。

  二是构建听读与说写结合的训练目标体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阶段语言文字训练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要逐层分解到各年级、学期、单元、课文的教学中,形成一个纵横联系的目标体系。无论统编教材还是义务教材,都有这样一个训练目标体系。中高年级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重点就是这个体系的集中体现。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促进体系的科学化,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现行教材训练目标至少存在着三点不足:

  1、听说训练的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单就中高三级论,统编教材中听说训练的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实际教学中很难操作;义务教材情况略有改善,每隔一组课文基础训练中都有一个听说训练题目,但每次训练前后要求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感,与读写训练相比,比重也难均衡。加强听说训练研究,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听说训练目标体系,任务仍然很艰巨。

  2、读写训练确定了一系列的训练重点,重点与重点之同前后联系,体现出了上升梯度,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各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晰,目标分解不尽科学,个别训练重点或者目标不够简明,或则难度过大,教学中操作困难。改进这个体系,也仍然要做很多工作。

  3、现行教材读写训练初步形成体系的只是训练重点。显然,重点是相对于一般训练要求而言的。那么,重点之外的训练目标还有哪些,这些目标应怎样分解到体系的各个细部,又如何前后联系起来,变成广大教师容易把握的具体目标要求,则是我们以前考虑较少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一的目标体系不应是单线直进型,而应是多线立体型的,其模型图示如下:

  这个模型中,中心直线表示由各重点训练项目构成的训练主干。直线上各点即各个重点训练目标;螺旋线表示非重点训练目标组成的训练旁支,线上各点即非重点训练目标。主干上各点前后衔接,又与曲线上各点纵横联系,曲线上各点之间又根据内在联系前后衔接。这样一个训练目标体系,既主干分明,又枝繁叶茂,显然比只有训练重点组成的单线型目标体系更具整体优势。如何构建这样一个理想的目标体系,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三是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训练活动体系。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只靠阅读课内的听说读写训练,还要与课外的相关活动密切结合(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科活动和学生自由进行的课外相关活动),共同构成一个各自自成系统又相互紧密联系的训练活动体系。要构建这样一个体系并非易事。当前,语文课外活动并不少,有的地方还很活跃,但往往缺乏整个小学段的总体构思,内部联系比较松散,序列性系统性比较差,年级特点不够突出,课外与课内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综上所述,教材、目标、活动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重要因素。构建好三个体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更加确确,凭借更加完善适用,活动更加扎实有效。

  四、避免三种倾向

  当前,关于和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研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热潮,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绝大好事。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认识已更加清醒,是一次认识的飞跃。但是,为保证研究健康地发展,我们还需时时保持冷静头脑,密切注视研究动向,尽量避免出现大的偏差。笔者认为,当前尤其要注意力避以下三种倾向:

  一是片面突出语言文字训练,忽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一般发展的倾向。要辩证地理解二者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语文教学与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接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素质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它理应承担的推动时代发展的任务。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我们仍然要注意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特征,开拓进取、积极参与的精神,勇于竞争的意识,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奉献、善于合作的道德品质;仍然要培养学生坚定顽强而又善于自我修正、自我调整的意志品质;仍然要教育学生以开阔的心胸面对社会、人生、艺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而又品位较高的审美情趣;仍然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深刻、灵活、敏捷、富有独创性和批判精神的思维品质。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应当具有的时代精神。

  二是片面强调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忽视内容理解、思想感情体会的训练倾向。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听读训练培养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通过加强说写训练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不能偏废。单就阅读教学讲,应当多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努力提高学生应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也同样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不应忽视。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主要是针对那种把掌握段落篇章的内容、结构当作训练的终点,沉溺于内容、结构的分析而忘记了理解内容、分析结构的目的的是倾向,而不是说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训练就不重要。不能认为在造句、仿写上变几个花样,塞进几个片断练习便是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要在指导听读、指导说写上下真功夫。

  三是不顾课文的类型特点片面强调多读多写,忽视训练的质的提高的倾向。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需要增加读写训结的量。多读,包合两层意思:一是同一篇课文要多读几遍,二是同一个训练目标要多读几篇。但是如果没有质的要求,单纯强调量的增强,多读多写并不一定能达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目前,大家都在呼吁,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让课堂上充满琅琅读书声;要多让学生复述课文,多让学生背诵精彩片断等等。这些呼吁都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为什么要多读、多复述、多背诵,目的是什么。读熟、背诵、复述下来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借此提高理解、表达的能力。单纯为背诵、复述而背诵、复述,在记住课文内容细节上花费太多精力,同样是以掌握内容为终点的教学,同样会把大量的训练时间浪费掉。这样的多读多背多复述值得提倡吗?叶圣陶先生就曾批评过片面强调多读的倾向:“把文章读得烂熟,结果竟毫无所得,甚至把头脑都读糊涂了。”因此,多读的目的是多得,只要是已经得到了应当得到的,读得还不太流利,不太熟练又有何妨?试问,我们成人看报纸,几分钟就把一张报纸看完,报纸上的信息已经吸取出来,让我们把报上的文章读一读,是不是处处都能读得流利、熟练呢?训练目的不同,不同的课文应当有不同的读的要求,应当有不同的训练模式。精读的文章应当多读几遍,从内容到语言走上一遭;略读的课文就不一定要篇篇读熟练,更不一定篇篇都从内容到语言走一遭,甚至精读的文章也不一定要篇篇都要从头至尾读得精熟,读熟能够多得的段落即可。这样才能挤出更多时间,进行更多更扎实的训练。这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紧紧围绕着“多得”这一目的来考虑训练的量和训练的模式。“多得”便是质的要求,便是衡量读写效果的根本标准。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需要确立四个观念,突出两个延伸,构建三个体系,力避三种倾向。此外,还必须加强教师的备课指导,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测评也应进一步改进。赘述至此,恳望同行指正。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下一篇:科学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