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关于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由于高一时间紧,任务重,高一阶段的政治教学,应立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抓基础知识。在扎实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而兴趣又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正当的,浓厚的,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能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和对学习充满信心,勇于克服困难,并有助于他们学习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讨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尤其是带给学生直观,生动,形象感受等方面,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

  二、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非常重要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当然教师要加强指导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这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应有之义。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如果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可以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如高一经济常识中的“货币”概念:

  (1)主干成分:“货币是商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货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货币。也就是说,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才是“货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货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表明两层意思:金银在充当一般等价物前就是普通的商品,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特殊性,即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货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概括段意----培养概括能力。

  一个段落,往往就讲解一个问题。概括段落大意,不仅能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概括能力。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几个不同但又相联系的句子组成。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在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有时整段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这时,就要求我们用精练的一个词或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例如,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3.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4.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教材提供的材料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在教材中设置了一些问题,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不管这些材料是否过时,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把课本正文中的观点与这些材料进行联系、思考,这样还能熟悉课本,加强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5、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性。

  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或用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去说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把政治课本读活,为政治课本注入新的活力。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教学中,特别突出党的十七大时代主题,指导学生找准十七大与教材知识点的切合点。如高一经济常识中的

  (一)基本经济制度

  (1)十七大对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④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⑤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⑥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④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⑥所有制结构的含义。

  (二)国有经济

  (1)十七大对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③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④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2)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国有经济的含义;②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③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④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⑥企业兼并、强强联合和企业破产。

  (三)分配制度

  (1)十七大对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②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首次提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⑤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第一次提出);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⑦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2)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观点:①按劳分配的含义;②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③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意义;⑤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不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⑧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⑨国民收入的分配;⑩税收的作用和财政的作用。

  6.构建图表,理清线索----帮助记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方法。但要注意,这一步与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钻研理解知识的细节,而是侧重与整理知识体系。这一步,必须自己动手,不能把参考书上的知识结构图表照抄一遍。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不但可以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节、每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理清线索,从宏观上掌握知识如,高一的《经济常识》(上、下册),全书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依“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三部分来编写的。一、二课为基础部分,包括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至八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内容。(上下册)全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调节。所以,教材在横向结构上,介绍了:市场客体、市场主体、市场构成、市场法规、宏观调控等市场经济的五大构成要素;教材在纵向上,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特别是居民个人)为中心,介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四大环节。理清线索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三、练习是落实知识的重要途径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政治考试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以什么样的形式检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状况?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对试题的解答上?这个过程的实现,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练习。练什么样的题,应怎样练,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练习要有质量。并不是什么题都练,而是要有选择,要练有针对性,确实能提高记忆、理解、应用能力的优质精品题。

  1.练与学习同步的题,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必须掌握的学习完之后,都要以一个单元或某一课的形式进行练习检测,这就是我们说的同步练习。如,我们在学习《经济常识》中的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时,就会针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练习。这样的练习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及时发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情况:有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在理解上有欠缺,哪些知识还模糊不清,是否有知识漏洞等等。二是可做到心中有数,对存在的问题可及时解决,

  2.练阶段性的题。当学习到一定阶段,对知识的把握相对形成一定体系时,就可以阶段式的检测练习,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知识内容的某一阶段的练习,可以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考查。如学习完经济常识基础理论一,二课后作为一个阶段进行考查。

  3.从时间段上,分月考、期中、期末等进行练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课片段设计的尝试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主导促主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