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自主学习实践与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文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就首先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备课备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二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出其不意,让学生时常感到新鲜,老师如果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上课,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有时不妨先学开头和结尾,留下中间让学生联想。我在上《孔雀东南飞》时,由于课文很长,第一节课我介绍了背景知识,文学常识,理清了全文思路,只上了小序,开头和结尾。中间的故事留待第二天上,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三是老师讲话要有趣味性、幽默感。如用到“弼”字时,我会说“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彪”字,“三箭射虎腹”,学生会心的笑了。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学生上台介绍一个成语或名句,介绍其由来、意思、怎么使用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们参与性都是极强的,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就活了。课间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聆听的美德,鼓励其自圆其说。一堂课下来,老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大量的机会给了学生。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目标。人是习惯的奴隶。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即会终生享用。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如爱读书、读报的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如精读与泛读的习惯,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如自学的习惯,等等。习惯靠影响,靠培养。关于自学的习惯,德国哲学家莱辛有句名言:“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形成“寻找真理的能力”。现行的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单元提示”,课文下有注释,课文后都有几道思考练习题,这些都是学习课文最好的钥匙。每篇课文讲授前,我都要求学生拿起笔,带着“提示”和“思考题”读课文,完成预习工作:边读边圈点,圈出各人自己的生字词,借助词典完成文字疏通工作;进而默读课文,对词句进行评点,好的,妙的,不理解的,都用事先规定的不同符号标出来,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做出记号,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写出句段好在哪里,为什么妙,并试着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读文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于茫然,故评注不已也。”更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评点中还鼓励钻研精神,有针对性地提出独创性的问题。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学生评点:焦仲卿到底是不是一个孝子?说他是,那为何要“自挂东南枝”留下寡母?说他不是,为什么要休遣刘兰芝回家?再如,评点《沁园春。雪》时,学生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理应是一代明君了。为什么毛泽东还说他“稍逊风骚”,只知道以武力统治天下?

  传统的教学就像一个怕学步的孩子摔跤、老搀着孩子不放的年轻妈妈,孩子因被搀扶着,进而产生依赖性,迟迟不会走路就不奇怪了。我们搞教学可不能像这位年轻妈妈。放不开手,前进的步子就会迈得小。所以,我们提倡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正所谓“广积博蓄,厚积薄发”,“广读书胸中有本,勤作文笔下生花”。

  三、注重积累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教学,熟未必能生巧。所以尽管教师拼命地教,学生的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但是每次考试,失分较多的还是“阅读”这一块。据统计,1998年上海市高考时,语文卷中的分段、概括段意一项的正确率仅占37%,归纳中心一项的正确率仅占41%。学习语文和做其他事一样,都得遵循规律。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分析出来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有积累的意识。理解则是积累之后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耦合的过程。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了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能力。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这两个结论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把功夫花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上,精彩的地方还要求背下来。阅读量的增加和积累,势必带动写作。如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当读到“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一句时我顺势提问:“李白一生爱月,对月亮情有独钟,把明月看作是解孤独、寄乡愁的对象,请背诵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月’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任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云》)。“春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日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天》)。“明月直入,无心可指”(《独漉篇》)。这样,和学生一道追忆学过的李白诗句,进而引导学生课外再收集有关“月亮”的其他诗句,探讨“月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独特地位,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言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不是机械分割后的穷究,而是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

  四、开启感悟

  “传道、授业、解惑”,千百年来为人师者的主要任务被凝练地概括成了这六个字,换句话说,这六个字影响、指导了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主、客体本末倒置,完全脱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只要按照教参讲完即可,学生只要记下来,背出来便可应付考试,哪里给学生一点感悟、创新的余地?还有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以及词语的意思等,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所能讲明白的,即使讲得很明白,作用也有限,学生留不下多少印象。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出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开启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情要自己在学中悟;理要自己在学中悟;方法也要在学中悟。悟不出来的,或出现偏差的,可以先让学生集体讨论,教师再适当点拨一下,讲解一下。总之,应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和同学探讨课文,这样既得到了猎枪又得到了兔子,一举两得;而听老师讲懂,听同学议懂,只是得到了兔子。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觉得不管怎么说,首先还得“教”,关键在于怎么“教”。如果只是一味地教给学生知识,那老师就只好一辈子“教”了,而如果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老师教的是探求知识的方法,那可真就可以“不教”了,这叫会“偷懒”,“懒惰的教师培养勤快的学生”,这句国外的谚语正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意思,与叶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如,我在执教《离骚》前,请学生搜集有关屈原的生平传说、逸闻故事等资料,并就屈原的死到底值得不值得进行探讨,准备上课时发言。结果学生准备得非常充分,见解独到,精彩迭出。有位学生说出了下面的话:“我认为屈原的死不值得。与其多一个节日不如多一段历史。既然楚怀王昏庸不堪,楚国的人民又那么的拥护屈原,他应该带领人民起来反抗,推翻楚怀王,另立新王或者自立为王,让楚国兴旺强大,最终统一六国。”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为他的大胆想象独抒己见赞叹不已。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的----这是我们要经常记在心里的。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也就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五、学会迁移

  所谓迁移,就是运用,就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创造。当然,我着重强调的是“写”的迁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以读写为主;读和写,我认为应以写为主,因为评价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写作能力如何。

  怎么写文章?要在读中悟,在写中练。我每教完一篇课文都要安排写片段的训练,最简单的写的训练形式是仿句训练或扩写训练。如学完《诗经。邶风。静女》,要求学生改写为其它文体。有的学生改写为戏剧,有的学生改写为小说,可谓是相得益彰,精彩纷呈(改写附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迁移方式,一种是由于前后工作的十分相似而产生的特定适应性的迁移,一种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他认为后一种迁移才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我想,通过不断的训练,能达到核心的学生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就可以由“教”到“不教”了。

  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文学化倾向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的需要。对此,我进行了作文教改,让学生走进生活,撰写自己的一己之见。如学生观看雅典奥运会后所写的《飞起来了》(作文附后),这篇文章出现在学生的随笔本上,在观看好刘翔的比赛后,小作者横向联想,即兴写下了此文。该文视野开阔,大气磅礴。采用层递式结构,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给我们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是,新课程的实施光有观念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具体、深入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来。语文教改更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需要语文界同仁长期共同努力,探索出一个符合新世纪素质教育趋势的模式,以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从“教”到“不教”的飞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取得高效率、高质量,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地去实践新课程标准!

  附:

  1、《诗经。邶风。静女》改写----孙李乐

  【幕启。黄昏,城隅,男子上。】

  男:她怎么还没来?都等了老半天了。

  【静女悄悄走到他身后,用力拍了他两下。】

  男:哇!吓死我了!你越来越调皮了。

  女:嘻嘻!这地方不错吧?

  男:挺不错的!

  【静女悄悄拿出一支彤管。】

  女:喏,这是给你的。

  男:好漂亮的彤管!【男子拿起彤管,吹了一曲《凤求凰》。林间的小鸟欢叫起来,静女忍不住跳起舞来。】

  男:这么好的彤管,我真的太喜欢它了。

  女:喜欢就好!

  【静女拿出一枝茅草】

  男:好别致的茅草芽!

  女:这是我特意为你采的。

  【男子将茅草芽慢慢举过头顶。】

  男:今天,我用这根茅草起誓:今生今世与静女相伴到老,永不负心。

  【男子放下茅草,静女热泪盈眶。】

  男:不会让你久等的,秋以为期!

  【静女使劲点点头。】

  【幕落。】

  2、《飞起来了》----朱亚平

  “飞翔”人物之一:邓小平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铁路连成一线,立交桥纵横交错,汽车火车飞驰而过。收割机器下农田,家用电器进万家。中国的经济在邓小平的正确引导下飞起来了。

  “飞翔”人物之二:杨利伟

  2003年12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上了太空,绕地球飞行了20多个小时后安全返回地面。这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中国的科技在杨利伟的先导下飞起来了。

  “飞翔”人物之三:刘翔

  没有翅膀也能飞,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刘翔。在全世界都关注的雅典奥运会上,男子110米栏的起跑点上出现了一张与众不同的脸: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刘翔。在起跑的枪声响起的一刹那,刘翔箭一般的冲了出去,与其说是跨栏还不如说是飞过去的。只有眨眼睛的功夫,刘翔以惊人的成绩----12秒91夺得了冠军,与世界记录持平,为中国又增添了一枚金牌。刘翔的夺冠是中国在短跑比赛中零的突破,有力的证明了中国运动员的实力与水平。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亚洲人的骄傲,更是整个黄种人的骄傲。中国的体育在运动健将的拼搏下飞起来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    下一篇:语文教学要适格而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