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通过语文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最重要的课。

  近年来,人们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再去追求暂时的片面和表面的东西,而要立足于培养在未来真正起能动作用的人的素质。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在自身优势上得到发展,成为“将来能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能力型人才”。在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虽然它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存在于学校的教育之中,但是它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语文又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的听说读写可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丰富自我和完善自我。也只有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才能发展个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仅仅是为应试的语文教学必然缺少生命力。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活动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摆脱那种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法,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自始至终应该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应以生活为基点,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语文教师更应注意从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再将课堂引向生活,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自1999年起,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我进行了题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语文教改实验,努力探索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本实验从语文教学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材为范例,活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赞同把学生放到“大语文学习环境中去”的见解,让社会、家庭、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转变观点,全面启动,课内外结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孩子多读书,也就是说不能象传统的体制那样,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中,而是要开放、搞活,让他们既能走进课本,又能走进生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语文学习的内涵。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多悟,通过全面扩大视野,进而多方面培养能力。我还努力设计一些独出心裁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强化兴趣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他们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总之,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渠道,开展各种教学实验,把学生引导到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使学生“知学、乐学、善学、博学”,真正能做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地。就这样,在分析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实例后,我经过反复研究,正式提出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教改设想。力图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努力让学生摆脱束缚,冲破牢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语文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开创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中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十六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本着科研兴教、科研育人的教学思想,努力尝试先进的教学模式,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实施语文教育。在摸索的前进中我收到了始料未及的效果,坚定了我执着前行的信心,增强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将继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总结得失,以期在整个教学生涯中日臻完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性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趋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