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对语文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有效教学”理念引发了一些思考和感悟。笔者以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不断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效益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运用。笔者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接触到“有效教学”的理念,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和谐课堂文化的建立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尽管“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但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更是变动不居的,其走向“完成”的过程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改变其发展的方向、程序、速度和结果。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架子,带着民主走近学生,构建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加强师生之间多元互动,对话交流,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科学引导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激发学生热情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

  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下,学生拥有和体验到做人的全部,享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他们始终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师生和谐对话交流中学习、领悟、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创造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他们真正变成为课堂与文本对话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一是充满对学生的爱心。爱,不只是一个字,爱学生要讲究技巧,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 “叛逆者”。二是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老师上课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善于运用激情语言,激起学生互动探究课文的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注意对学习成功者的赞许,对学习困难者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者的友善,使他们在互动中竞争,在互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共同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互动中树立学习成功者的自信。三是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教师要迅速、敏捷而准确地做出分析、判断,果断地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具备了教学智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纵横驰骋,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各种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四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多给学生一点读书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次表达倾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份体验成果的喜悦。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并“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课程的实施者提供了强大的自主性和宽泛的时空性,教师应自觉成为课程资源的“生产者”,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首先应树立开放性、创造性和人性化的教材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程立足生成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了个体生命对课程的融入,体现了课程主体即师生双方对课程的深度参与。这种深度参与,使得教师有自己所特有的“课程”,学生有自己所特有的“学程”,教师应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做到凭借教材,超越文本,拓展教材。

  其次,要能动地有个性地解读教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能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必须根植于对文本的深入体验感悟,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脱离原文的个性化理解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教师要将教材读“厚”:一是读懂,明白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与作者和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评论等;四是为学生而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体味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可能有的体验、感悟了然于胸。

  第三,要充分发挥课程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共享、互补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须百般珍视学生“心理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语文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超越语文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束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从而实现师生双方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第四,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新动力,人们对教材的理解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还包括音像、电子教材以及网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教材的呈现方式已从单一的静态信息开始向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式信息的转换,教师要积极探索并逐步改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建构、培智育能养心的主渠道。优化的教学策略选择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

  牢记学习始终是学生自己的事件,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都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拉尔夫·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取决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尽可能减少自己教学的时空占领,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自主评价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更大的可能从事自主学习活动。

  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学不光考虑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内容,达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不按规律办事必然要受到其惩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如何运用崭新的教学形式去表现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有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教学行为反思,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学策略。任何改革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改革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否定,只是改变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一切弊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教育的民族文化精华要继承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也不能全盘否定。比如接受式学习在陈述性知识学习时依然适用,只是过去强调过剩长期单一使用其危害性昭然而已。教师要坚持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努力使自己在不断“扬弃”中有所创新。

  积极探索应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全力打造个性化教学方式,形成独特性、多样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是科学性、艺术性与哲学性的统一体。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说教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但就同等条件下教学同一类课文而言,必然有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教学模式的选择,就是要致力寻找这种最优化的行为方式。由于教学因素的多样性,教学模式也呈多样化,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只要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充分展示教学主体个性,有创造性,使师生双方有所发展或进步,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教学模式,都是可以推崇的。教师应标举新课程的价值观,努力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或教学片段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构建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能。

  (四)教师角色的创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是文本对话的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以课程知识的施与者身份出现,把“灌输”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正常磨练,从而导致学生人格的异化——趋向工具型和畸形化。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的‘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沟通,教学主体的双方是平等合作的伙伴,是在“思考”的旗帜下参与文本的对话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分享理解,展示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自身成长和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愉悦和幸福,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价值。

  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促进者。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文盲”一词不再是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从“教会”转向“会教”——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为“会学”——使学生成为自主建构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极为重要,引领的内容在于实现教育的价值:学会生存的本领和如何做人——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的方式可表现为一种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内容与目标,寻找学习资源,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信息,反思学习进步,激发学习潜能,张扬积极个性,关注个体发展;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拽着他走,而是唤起他不断攀登的内在动力;可以表现为一种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师应该是教育创新开拓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创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力之源。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教师,有效教学更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自觉实现从“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角色的转变,坚持以研究者的心态走进语文课程,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关注自身和学生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

  总之,“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不断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潘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人民教育》,2002年9月。

  3、肖川:《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日,第四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也谈语文课堂教学“导趣”的方式    下一篇: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