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性认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反观中国教育发现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源于我国九十年代兴起的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回归人性化知识的当代知识观和主张从静态性、封闭性转向动态性、开放性的当代课程观。根据新发展阶段论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组织,也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贯穿于基础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活动学习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性综合课题学习为主。

  那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它们都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思想,二者均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强调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但它们的范围是不同的,前者是隶属于语文课程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要受语文学科的限制;后者则是单独的,区别于基础性课程的一门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同,学校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前者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后者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既承担掌握间接经验的任务,又承担掌握直接经验的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承担后者。所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实质上是综合活动课程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或称为 “ 分支 ” 。

  那么何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呢?笔者认为,所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它更注重于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综合;又注重于过程的开放和互动,它的内容选择范围宽泛、灵活,以直接经验为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世界的整体性与交融性。综合性学习在认识事物活动中始终秉持整体论。在整体论看来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 ---- 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的不同构成 ---- 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与小学语文有关的学习者本人、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整体论视野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区别的关键。

  二、学习目标的隶属性与整合性。《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一目标显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这就说明它要隶属于语文学科,要为语文学科服务。由于它的内容是开放自主的,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联系的,带来了实现目标的整合性和随顺性。也就是目标的实现要随顺内容的特点做出弹性的处理,既要实现语文学科内部的多项目标,又要实现学科外部的多项目标。这就需要将听、说、读、写等多项内部目标整合,又要将外学科、非智力因素(除情感、态度以外的诸如意志、动机等心理品质)、个性发展等外部目标整合。最后将内外部目标整合,达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目的。所谓整合,笔者认为是一种揉合,犹如做兰州拉面时的揉面团:先在面粉里放入油、盐、味精、香料,然后揉合成面团,接着就可以拉出滑爽、味美、气香,补益脾胃的拉面了。

  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竞争创新,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规定了要选择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的内容来学习。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既可选教材内也可选教材外的,它无固定、统一的教材内容。大多数学习内容及课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但是它的学习内容和进度要受 “ 校情、师情、生情 ” 的制约,必须以整体上的计划性和局部上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办法予以调节处理。

  四、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的提出规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具有活动性。活动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一般以班为基本单位,但必要时可分解到兴趣小组,或扩展到全校、校际,到社会(如青少年宫、图书馆、德育基地等),这是由活动性学习的群体性和灵活性所决定的。它的目的是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实践是活动的本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实际的生活体验。但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又不是事先 “ 排练 ” 的,要求学生照着葫芦画瓢式的 “ 演试 ” 。所以它的训练方式必须是学生自主选择、比较、设计、主持的,学校和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语文实践问题的时机。整个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完成。应该说,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五、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决不是一种简单的 “ 教 ” ,而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氛围。同时,它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切,都意味着语文综合性学习会 “ 校校不同,生生有别 ” ,也意味着带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六、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课标》要求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索。这种探索,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一评价理念要求随之相适应的评价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可采用跟踪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描述性评价等。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学生自己、小组、班级,甚至是社会和家长。在评价标准方面,要灵活运用绝对评价,即标准参照评价,主要评价被评者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尽量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要慎用相对评价。在评价结论方面,应是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因为在综合性学习中,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很难进行定量评价。同时,要明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这种价值观正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所在。 “ 学习化社会 ” 认为学校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要通过这种学习评价让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着眼长远的课题。所以笔者对它的研究虽有良好的动机和信心,也有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研究,却只是认识与实践的初步尝试,有待进一步完善。

  [ 参考文献 ]

  1 、中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高峡著:《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3 、天笠茂著,李季泥译:《论综合学习与综合学习课程》,《教育发展研究》 2001 年第 1 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教育的“外患”与“内忧”    下一篇:手脑并用大胆说话——关于初中语文学习的几点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