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古文教学 “四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比较同词,有助于学生积累实词和虚词。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组成,词是构成一切句子的基本材料,古文亦然。所以,翻译句子的基本落脚点是翻译出组成句子的词,只有解决了 “词”这个难点,即是说,只要用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置换出原句中的古代汉语词,这个句子也就基本上翻译出来了。如何解决“词”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同词的具体比较来丰富学生的一词多义的知识,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清异义,才能解决“词”这个难点。

  1.同词异义的比较:即在同一篇课文或已学过的不同古文中,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语法结构,启发学生比较它的不同意义。如教《石钟山记》一文时,对本文中和已学过的文言文出现的“适”字,一一进行比较:

  本文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其中“齐安”和“临汝”是地名。“舟行”是我以坐船的方式去的,联系上下文,我肯定是坐船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因此,推测“适”为“到”。

  《孔雀东南飞》中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解释为“女子出嫁”。“处分适兄意”中,“适”,为“适合”。《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乐。

  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在古代灵活的语言中确实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多义现象,要做到 “对号入座”,准确译文,必须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依文度意,推导求解,另一方面也是复习巩固已学的词法、辨清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看文识义良好习惯的好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准确译文之难、正确理解课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词义的比较:对文言文教学中,对古今词义变化十分明显的词,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作一一的比较,如《诗经》:“送子涉淇”古义:你。今义:孩子。“泣涕涟涟”古义:泪。今义:鼻涕。

  《六国论》:

  (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起一事。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今义: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5)智力孤危,战败而亡:古义:智谋力量。今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弄清固定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在古文教学中,我发现,由于表达习惯或是语法的特殊性,在古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形式上基本凝固、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而这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往往又成了学生准确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 “拦路虎”。倘若能让学生认清其特点,摸清其规律,掌握其译法,学生学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准确译出,从而将“拦路虎”就地“消灭”。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出来的几种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怎样翻译,简述如下:

  1.“以……为……”

  这是介词 “以”与动词“为”的搭配使用,可译为:“把……看作(或当作)……”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2.“得无……乎”

  这是古代汉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它带有揣度的语气,使问句显得比较委婉一般可译为: “该不会……吧?”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其中“得无异乎?”即译为:“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3.“无乃……乎”

  这也是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所表示的语气也是比较委婉的,一般可译为: “恐怕……吧?”

  如: “无乃后乎?”(《勾践灭吴》)其中“无乃后乎?”译为:“恐怕晚了吧?”

  4.“不亦……乎”

  这也是古代汉语反问句的习惯句式之一,其中 “亦”字的意思较虚,一般可译为:“不也是很……吗?”

  如: “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其中“不亦君子乎?”译为:“不也是很符合君子标准吗?”

  实践证明,假若以上这几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学生均能认识其特点,掌握其译法的话。那么,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句式的译法,也就不难掌握了。我们这样做,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识特殊文言句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翻译特殊习惯句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拿起 “钥匙”独立开“锁”。

  三、讲清 “特殊”,有助于学生扫清障碍。

  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偶尔会发现一些词,它们除了有一般的用法外,还有其特殊的用法,但课后又无注释,这些词教师必须讲清。,教师可借助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结构特点出发作合理的推测,从而判断出所确定的释义,以便扫除学生在翻译时所遇到的障碍。

  1、在古代汉语中,“所”字作“约数”讲就比较“特殊”。“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所,本意是伐木声。这里根据上下文,“十人”是数量词,“所”用在后面应表约数。

  2、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结合上下文,翻译为“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直,本义是不曲,不斜。值,价值。假借直为值。

  只要我们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将特殊用法的词,一一向学生作明确解释,学生在译文时也就不会有障碍了。

  四、提供 “工具”,有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文言文提出的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学生在课外或课内自读古文时,倘有一本比较适用的工具书,对独立而及时地解决遇到的疑难词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学文言文时能独立解决疑难词语,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工具书,学生学习古文经常查查工具书,从比较鉴别中可以选出恰当的解释,有助于弄通文意。

  由于在古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上具体做法,学生翻译古文基本上能符合原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基本正确,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为感受美而阅读    下一篇:体验写作的快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