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人文关怀”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言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让语文化作他们生命中的一泓清泉,滋润其一生。

  一、回归人本,尊重信任你的学生

  我们的语言文学,浸透着中华民族个性,负载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回归“人本”,就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语文教师如果舍弃了“人文关怀”,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1、尊重差异

  美国“球、树枝、鸟”教学方法发明者雷尼·富勒指出:“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唯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会被误认为缺乏光彩”。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语文课堂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正因如此,“一千个记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课文,哪怕是经典名作,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教师应该认可并欣赏这种大同之下的小异。对于语文能力训练,不同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教师既要考虑到面上的沿展,又要考虑到点上的突破。与其高喊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口号,不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训练他们喜好的、有潜力的某一方面,使之为今后的自我发挥打好基础。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的教育策略,让有差异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培育“真人”

  美国劳工部《工作要求学校做些什么》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发育很好的头脑、一种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通向未来的关键。”。

  不同的时代,人才培育的内涵各不相同。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丰富思想的学生,要教好他们首先必须理解他们,把他们当成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来对待,然后进行“目中有人”的教学,而不是“目中无人”的教学。

  每个学生具有先天性的友爱,求知和创造等潜能,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种动态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在于传输知识,而在于科学调节学生的学习与情感需要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形式既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极大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从中获得乐学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基本行为习惯,才有可能让他们搞好学习。

  我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要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培育大写的、真正的“人”。

  3.塑造个性

  马斯洛在他的《面向人类的心理》一书中指出:个体控制许多自己的行为,应该允许孩子对自身的发展作出更多的选择。父母与教师在满足他们生理、安全、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做出明智选择时起重要作用,但绝不能试图形成或控制他们的成长的方式。

  作为人文性学科的语文,其主体内容是一篇篇体现个性思想、展示个性语言的课文。当然更应该教出个性、学出个性。

  教学个性有益于教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创造精神的培育。没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是难言创造精神的。个性越鲜明,创造的成就也就会越辉煌。

  我在教学叶老的《苏州园林》时,就十分注重学生个体对读课文的主观体验。上课时让学生选择文中一词交流感受。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学生甲认为可以选用“标本”一词。因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见苏州园林的影响。学生乙认为“图画”一词更能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因为在作者看来,苏州园林处处可以构成一副副完美的图画,体现了布局美,色彩美,结构美。学生丙则认为“配合”一词更恰当。因为苏州园林注重景物的相互映衬与配合。这几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个体阅读本文的真切感受,讲得很有道理,我充分肯定了他们个性化的理解。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奇思妙想”的活动,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你将以什么样的角色向更多的人介绍苏州园林。在作文本上,一篇篇充满个性化的文章令我惊叹不已。

  二、创设环境  释放激活你的学生

  教师要能够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及时调整教与学关系,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

  1、营造宽松气氛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像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我觉得语文老师首先是心理辅导老师,要善于摸准学生心理感情脉搏,建立起民主、平等、真诚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必—脸严肃,正襟危坐;学生无须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教师作为一个先学者、促进者,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学生同欢乐、共悲愁,尝试“师生共情”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具有长者风范,多一份宽容与民主,少一份狭窄与武断,与学生共同商讨课文的选读、教法的采用、讲解的深浅和作业的多寡,交流教与学的信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肯学乐学,以臻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熏陶感染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当然需要充沛的情感。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可以视作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教师不愿上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听这样的课。

  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语文课堂必须强化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电脑、网络等设备,以声音、色彩、图像等形式演绎教学内容、感染学生情绪,变平面的抽象教学为立体的形象教学,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我在教学林清玄的《光之香》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上网欣赏了十幅万物在阳光下茁壮生长的美丽画面。并且从中选择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画面,配上课文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自然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的渴望。

  3.增强“体质”

  余光中先生称自己“白天教英文,晚上写中文”,却没有损害中文的韵味,是得益于他强壮的“中文体质”。在他看来,“所谓中文体质好,一方面是读书人的中文体质好,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对中文重视。”这段话值得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跟学生甚至语文老师的“中文体质”的赢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令人高兴的是,《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和教师的语文素养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初中六年至九年级的教师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12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1.5万字,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当然爱语文、学好语文的良好氛围,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让学生、公民具有强壮的“中文体质”,才能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现自我  放飞塑造你的学生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就曾说过:“头脑不是—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善于找准时机,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实现自我。

  1、驰骋想像

  早在里根时代,美国小学生的一篇全国获奖作文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文中这样写道:一天,几个小伙伴出外找鸟蛋玩,其中的一个在草丛中发现一枚颜色特别的蛋,便好奇地拿回家去孵,等时间一到,却发现孵出来的是里根总统!不少人在赞叹外国小学生想像之大胆的同时,也在大声惊呼:我们的中小学生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外国中小学生的想像力要比我们的中小学生丰富,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深究原因,除了国情不同的因素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差异不容忽视。语文,是靠语言来描述情景、塑造形象的,语言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展开想像,是语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与人们的想像联想关系紧密,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丰富想像力的人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武汉教育学院韦志成教授说:“一系列教学环节无非就是调动学生的想像;开讲语的精心设计,诱发学生的想像;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启发学生的想像;设疑问难,点拨解惑,激发学生的想像;教师精讲,画龙点睛,启发学生的想像。”语文课堂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天地,让学生自由地驰聘他们的想像,释放自己,创造人生。

  2.独立见解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独立的“人”。宁鸿彬老师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堂“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在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语言和文学都具有鲜明个性,可以说,个性是语文的生命。对于语言文学的研习,当然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是经典之作,越经得起见仁见智。例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探讨,就有多种说法,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创造空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只要尊重原作,完全可以各持己见,无须教师、教参一言定终身。

  3.鼓励创新

  时代呼唤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有无创新能力,是衡量未来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规范、有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语文课堂要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最佳场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反思“活”起来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创新识字教学四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