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析语文课程标准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9-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十年改革的成效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释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2.教材改革体现时代性

  教材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3.教师课程意识增强

  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

  4.评价理念与方式得到改进

  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关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注重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重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等。评分方式也有所革新。

  5.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多重视

  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逐渐制度化、系统化,校本教研制度也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初步建立,学习、实验、探索、反思、改进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动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在这十年间,许多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批的研究型语文教师逐渐涌现。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20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了解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对我们学习课标无疑也是一把钥匙。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之一的巢宗祺先生,对《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是这样解读的: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实现我国在战略机遇期成功转型的高度着眼,确定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外国母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念,从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现实状况出发,明确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巩固改革成果,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问题,修订课程目标和内容;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举措;从善如流,吸纳来自各方面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具体来说,我认为重点体现在以下七个“坚持”上: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年,许多老师和教研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这次修订,《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的第一项“课程性质”的表述上进行了修改,可以说是明确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我认为较之2001年实验稿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更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赵谦翔老师把它称作是“语文的纯天然本性”,这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二者不能偏废。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彰显,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达成,要“融为一体”。即得意、得言应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入手受到感染而得意,在得意的基础上,揣摩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而得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而随意发挥,要在理解、品评、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做到潜移默化。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往往能收到刻骨铭心、影响一生的育人效果。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和谐的发展。

  3.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点在做法上不仅有相应的举措,在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上也有相应的举措。“全方位”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全面兼顾。

  4.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以及汉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5.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评价方式的转变上,要求“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在“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例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蒋方舟说:“莫言得奖,多少能改变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边缘位置。”伴随莫言获奖,不仅他的作品随即在各大网络书城遭到热捧,甚至被一抢而空,而且有多家电影业公司在谋求与莫言合作。另外,伴随莫言获奖,有关其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也引起热议。2012年10月13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透露,该社已确定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

  7.坚持不懈地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

  仅从教材的编写这一点来看,如今,各教材出版社对于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据报道,国务院于2012年10月发布的第六批项目中,确定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不再需要教育部审查。

  三、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这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方面保持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改革精神和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则又根据十年来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课程改革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据不完全统计,修改处共有200多处。总的看来,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刻

  仅从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增加的内容,可以看出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刻。“前言”部分由原来的271字增加到现在的398字。增加的六处内容分别是:“信息载体”、“文学活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文化选择能力”及“革命传统”。

  第一处增加的“信息载体”,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北京师范大学的张伯华教授说:“语言是文化的化石。”它可以超越时空传递着信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我们这样说不仅是有法为据的,而且也是有史为凭的,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就是铁证:中国史籍对此岛的最早记载是15世纪初明永乐元年1402年《顺风相送》航海图,首先出现“钓鱼屿”一词,证实中国人发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比日本人早四百多年,同时也符合国际法“有效先占”的条件。这就是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载体,以独特的方式穿越时空,向世人昭示着这一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

  第二处增加了“文学活动”,是因为文学具有怡情作用,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深远。文学作品是对文字艺术化的运用,能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第三处增加的“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意在体现民族性。修定后的课标该内容多次出现,多次强调,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订后的课标在“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有所调整和增加(1-6年级由原来的70篇增加到75篇;7-9年级由原来的50篇调整增加到61篇)。

  第四处增加的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这是针对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而增加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化带来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网络语言,“神马”、“白骨精”、“骨灰”、“咚咚”等,当然这也是利弊共存。还有一类冲击就是亵渎传统文化的现象,应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如恶搞古诗词:“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又如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恶搞为“日照饭店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还有一例,把此诗恶搞得更厉害:“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悬崖边。头朝下脚朝天,快快乐乐上西天。”

  第五处增加的是“文化选择能力”。现如今,不仅形形色色的书籍充斥市场,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学习媒介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就拿网络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可以说,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大多上网不是聊天,就是偷菜,不是偷菜就是打怪。提高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势在必行,所以新修订的课标增加了这么一处。

  第六处增加了“革命传统”,这个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个方面“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也有体现:“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科书选入了一定量的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也全部是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和《亲爱的爸爸妈妈》。修订后的课标在“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把《革命烈士诗抄》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也作为课外读物推荐篇目列入其中。

  2.总体难度有所降低

  比如,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适当减负,减少识字量,提倡“多认少写”。如对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原课标规定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又如对第二学段要求(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原课标要求会写的是2000个左右。从以上可以看出,修订后的课标适当降低了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再如,在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修订后,删去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要求,降低了阅读难度。

  3.强化“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以说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从课标内容的方方面面无不得以体现,得以强化。如: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增加的不少新内容就体现了这一原则:“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学生放在了首位。“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以上内容无不强化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另外从“前言”中的第二段内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的做法,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他高高举起“科学民主”的大旗,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也引领了一批批教师走向卓越。“科学民主”不仅体现在他的决策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教学中。他努力办好的每件事都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老师俯下身子给学生服务,如怎么帮助学生对自己负责的那根神经更兴奋,他常给后进生说“能干点啥就干点啥,不怕慢,就怕站”。另一方面让学生当自己的助手,让学生帮他讲课,帮他管理班级。在教育教学中他尽可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人性和个性。

  4.突出实践性

  针对近十年来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性问题,新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了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些修订与补充,意在纠正语文课程实践中的一些偏差,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中的第二段连用5个“实践”,意在倡导在实践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学习母语要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文章”。就拿高速路口设置的警示牌来说,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孩子和父母出行,在高速路上,看到这样一个牌子,上写“前方事故多发点”。孩子就立刻问父母,“这是谁写的,怎么这样子写呀?”父母没留意,就问这样写咋了?孩子念来:“前方—事故多发点儿,这不是在咒人嘛!”父母一听,有道理,这样是不够妥当,看似是善意的提醒却容易让人领会成恶意的诅咒。便和孩子商议怎么修改合适,找到最佳修改方案后(前方事故多发地点),又鼓励孩子给交管部门写信提建议。

  还有一例,据报载,某地为治理狗患,出示了一则公告,准备给居民喂养的狗统一注射狂犬疫苗。可是公告没贴出去两天,派出所里来了一群情绪激动的居民,大声质问:“这公告是谁写的?”原来公告内容是:“凡养狗者,自今日起限15日内到派出所进行登记,注射狂犬疫苗。15日内不登记者,一律捕杀。”所长一看,也气得追问是谁写的,一工作人员站了出来,支支吾吾地说:“是我写的。”所长吼道:“你咋这样写呀?”该工作人员答道:“上学时语文没学好。”

  赵谦翔老师倡导“绿色语文”,他的教学不但极富有创造性,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如他开设的绿色阅读“青春读书课”、“东方时空课”、精短绿色作文,如“解说自己的名字——姓名自解”等。这里我仅举一个他的“自创短信贺猪年”一例。有一年大年三十,师生互发自编短信祝贺新年,如一名叫张茜的同学给赵老师发了一首题为《如梦令》的短信:

  学海屡遇艰险,无奈望洋兴叹。幸遇赵老师,顿悟花明柳暗。苦干,苦干,蓓蕾定将盛绽。    喜迎新春当下,奇葩嫣红紫诧。弟子诚祝福,永葆朱颜黑发。黑发,黑发,绿文丛中叱咤。

  赵老师回复:《如梦令  和张茜》

  短信多是套话,君诗惊喜读罢。语坛播绿者,幸遇郢人何怕?何怕,何怕,前途风景如画!花甲金猪,祝君发“才”!

  赵老师就是这样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文章。

  5.突出打好“三个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指出其重要性,即打下“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前言”部分重点突出打好“三个基础”:

  第一个基础是“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一个人,母语学得好,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举个例子:“三个苹果两人分,一个人分两个,怎么分?”有时“一个”和“每个”是不相同的。再举个例子:“一堆沙子加上一堆沙子是多少?”(一大堆沙子)语文对于数学的作用不言而喻。

  第二个基础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赵谦翔老师就曾强调:“仅教语文,不教做人,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这一点,还要注意防止语文课堂上出现的“德育尾巴”这一现象,即为德育而德育。用北大张伯华教授的话说,就是“穿靴带帽,另搞一套”。例如,一老师执教《孔乙己》一课,在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孔乙己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怎样?”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言:“我请他好好吃一顿”;“我带他去澡堂舒舒服服洗个澡”;“我领他上街买套像样的新衣服”……老师总结:“大家真是学雷锋见行动,很好!下课!”且不说这位老师的德育教育往“学雷锋”这个方向引领合适不合适,单单把德育设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就不合适,这就是张伯华教授所说的“穿靴带帽,另搞一套”的具体表现。德育要随文进行渗透教育,要用语言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第三个基础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强调了空间,“终身”强调了时间。孩子的成长一般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崇拜阶段:第一阶段是崇拜父母阶段。例如表现在:在受伙伴欺负的时候,常用来威胁对方的一句话就是:“我给俺爸(妈)说去。”;第二阶段是崇拜教师阶段。例如表现在:家长的话不响了,一说什么什么是俺老师说的,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第三阶段是自我崇拜阶段。如果学生过早、盲目地进入这一阶段,实则不好。学生为什么会过早地进入自我崇拜呢?究其原因是老师身上出了问题。老师头上最初让学生看到的那个神圣光环消失得太早了,而且又没有再出现其他光环。所以为避免学生过早、盲目地进入自我崇拜阶段,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在学生心目中保持住自己头上的光环,树立起崇高的形象。怎么保持呢?就要苦练内功,通过不断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的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能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培育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

  6.突出多读书,多积累

  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背诵诗文的数量、课外阅读量,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就是继承上述传统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延续《语文课标实验稿》加强课外阅读的精神,在课程“总体目标”中,要求“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其中小学160篇(段),初中80篇(段),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相同。“附录”中的“背诵推荐篇目”有所增加,小学由70篇增至75篇,初中由50篇增至61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在“学段目标”中,低年级侧重培养阅读兴趣,做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注重培养习惯,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要求“扩大阅读面”,从阅读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阅读教学建议”中,重申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修订后的课标尤其是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这样一段内容:“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着力突出读书,强调积累。

  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如此突出读书,强调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先生,对此作了以下理解和解释:

  从2001年课程改革开始十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不少课改经验,特别是其中我们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地的实践也证明,通过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因此在这次修订中着力进行了强调,这也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成果。这部分内容的增加,意在进一步使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这些做法得到倡导,得到巩固。另外我们课改的经验也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多读书、多积累正是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领悟文化内涵、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离开语文实践,就谈不上能领悟文化内涵、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课改实践证明,越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越是明显。

  以上内容,巢宗祺先生重点从课改十年的经验成果这个角度解读了修订后的课标为什么要突出多读书,多积累。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多数学科的学习,许多知识、信息的获得,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不仅如此,阅读还能滋养精神、愉悦生活,使人拥有快乐、幸福是人生。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云:“水大,则物之大小者毕浮。”语文要学好,需要长期积淀,一篇篇好文章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就是最好的积淀。我们知道,语文能力不是靠大量地做篇子,进行单调、重复、没有思维价值的练习获得的。学生没积累,训练也毫无意义。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积累,勤练笔,是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不二法门。清华大学附中的赵谦翔老师总结的一首小诗就很好:

  读书在养气,目的不宜狭。含英咀华久,谈吐气自华。

  切莫限题海,丢瓜捡芝麻。逐本真要务,积厚自勃发。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诗文量和课外阅读量只是保底的要求,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背得更多、读得更多,上不封顶。我县基础教学研究室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厚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我县中小学校的实际,自2012年秋期起,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和唐诗宋词请进校园,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营造书香校园。

  7.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写字质量滑坡、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习惯不好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明确要求。比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再如,“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释放出一个很强的信号:小学各个年级要大力加强写字教学,大面积提高书写质量。关于各个学段写字的具体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讲得非常清楚:第一学段,“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把“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从第一学段一直讲到第四学段,这是前所未有的。

  2012年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远程培训我县中学语文国培班的李士晓老师提交的一项作业内容,就此谈了以下个人看法:

  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样的修订非常及时、必要。目前全民外语热,无处不在的数理化补习班,以及电脑的普及,把书法学习,挤到了难以立足的地步,学生写字能力已普遍下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书法学习有丰富的教育元素,它不光是一个美的教育,它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综合效应。启迪人观察、发现、欣赏、鉴别、动手,兼顾应变、创新等等能力,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书法中还蕴藏着很多很深的哲理,比如: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计白当黑、刚柔相济、以少胜多、虚实、方圆、顺逆、正反、疏密、枯润、燥湿、分合、动静、收放等等。“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而且热爱母语、热爱书法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总之,写字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应缺少的组成部分。

  李士晓老师立足社会现实,结合对课标的学习体会,阐述了学习书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可谓是精辟独到,高屋建瓴。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实施,革新是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要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为契机,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建设一流的母语教育,使每个学生都热爱语文,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有教高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基。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坚信,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四个方面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下一篇:中考作文构思五点创新方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