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09-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庐江县城南小学  徐凤莲

 
  摘要: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实现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结合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合作或远程培训等方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优质课课堂实录,研究优质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例,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让各种网络平台和各级各类的网络资源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研修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升专业素养,开拓的教师的眼界,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2、教学设计数字化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手写,费时,且时常依赖于教材和教参,教师自主修改或与同行交流共享,做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学生通过看教师的设计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利用信息化技术采用电子备课,使教学设计网络化,可以轻松实现。
 
  信息技术使得教师在课前除了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外,还会花大量的时间上网查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制作课件。课后教师将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课件、课堂录像等以电子档案袋的方式集中存储共享,为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也为同行教师提供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资源保证。
 
  3、转变角色意识
 
  传统的教师角色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教师要通过开发网络资源,通过改编、创新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网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去参与学习。教师的教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1、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课前的研究与准备要经过课堂的实践与检验。从导入环节开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逼真的情境使学生感觉自己是情境中的人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时,教师这样导入:今天美猴王请客,带来了8个苹果,如果来了2位客人,可分成几盘,每盘放几个?如果来了3位客人,那么怎么分呢?在学生回答后,课件画面显示猴王分苹果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录音和动态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有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是多元的,教师靠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从备课开始就需要得到更多的数学资料的补充,以满足自己教学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成为教师搜索有关资料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查询网络,搜集到相关的教材背景资料、教案、课件或练习等内容,通过这些资料,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例如在教学“折形统计图”时,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上安装的电子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展现给学生,就省却了往黑板上画的功夫和时间,既省时又省力,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探究“折形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交流获得的信息,并与“直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价值,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又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先利用课件显示小猴子的图片,创设了小猴想吃桃子,猴妈妈让它闯三道关的故事。第一关是算一算,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关是分一分,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这两关,既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作准备。在学生顺利帮助小猴闯过两关后,教师说:“小猴顺利地闯过了两关,猴妈妈很高兴,果然买了许多桃子回来。”这时候课件显示教材中的主题图(盒中9个桃子,盒外4个桃子),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发现的信息。这样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有故事有情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自主探究准备了条件。这时候教师解说:“现在猴子还不能吃桃,还要闯最后一关,就是看图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能算出结果,才能吃到桃,你能帮助小猴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主动提出问题,列出算式:9+4。在探究9+4的计算方法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运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9+4等于多少,是怎样想的。教师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但重点讲解“凑十法”,为了让学生明确“凑十法”的算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讲盒外的一个苹果放进盒内,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这样使学生很难表达的抽象的学习过程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清楚地明确了“凑十法”的算理,体会出了这种方法的简洁性。在这节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成为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的向导,使学生融入教材环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体现数学教学开放性、丰富性。提高了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有助于变讲解方式为体验式教学法
 
  数学中的概念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如大数目的学习、较大面积单位的建立等,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建立它们的表象就尤为困难,只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体验,从而学习新知。如在教学“认识公顷”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学校环境作为模型,课前让学生测量从学校的哪儿到哪儿长100米,让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将这些画面拍摄下来,课上借助课件直观地呈现出来,再告诉学生: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校的哪里有1公顷,接下来让学生推算一下1公顷大约有多少个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少个教室地面的面积,这样1公顷的表象就不再脱离实际,讲解也不再显得苍白了。本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推算、交流等活动,变讲解方式为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能体会到1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有助于师生的互动更趋于平等和真实
 
  教师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随着 “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可以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批改作业,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在网上开辟“试卷下载”、“教案共享”、“在线讨论”等栏目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师生的这种合作学习由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减少了时空的限制、减少了多方面的顾虑,因此合作交流更趋于平等和真实。
 
  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实现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启动,课堂教学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首都师范出版 社梁威主编2006年2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范出版 陆宏 孙月圣主编2010年5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师和学生地位    下一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