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陶玉政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具体到数学上来,即如《课程标准》所言,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不仅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人地位,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从而作用于素质教育,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数学教师,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平和、轻松的氛围,创设真切的情境,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动手,自主探索,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体现,使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营造氛围,使之参与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心理因素决定了其学习的效率。所以,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首先,热爱学生不仅是师德的一面,更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老师爱护学生,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理应维持一种平和、慈爱的形象,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注重和孩子们交流。比如经常以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进行交谈,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大家准备好了吗?”“这节课,你学习愉快吗?”等语言来表达平等观念和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根据。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大量使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的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学生陆钊扬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同时,因为儿歌很有趣,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设置情境,激发情趣
 
  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是关键,即开场白和情境设置要一下子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如此方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数学是一门相对而言较为枯燥的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创设问题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以至于需要别具匠心,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高涨起来,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总而言之,不能使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而是让他们觉得数学和教师一样显得和蔼可亲。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欲望。
 
  手脑结合,体验数学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千言万语不如一根手指。或者如皮亚杰所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动”起来显得非常重要。当然,这需要教师正确而有力的引导,尽量让学生动手来体验数学,于操作中感知数学理论。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也就是通过“动作”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其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自主探索,提高能力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因为强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具备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勇气和能量。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以“灌鸭式”的方式直接将新知传授给学生,这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令学生反感和抵触。教师应该放开手脚,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知识不是死的,所谓“死知识”是不会使用的原因造成。使用所学知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惟有使用知识,将知识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知识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因此,将数学生活化是数学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才能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作用和意义,才能给予他们一种“成就感”。运用或实践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继续求知的热情。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及课后实践中,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教学的基本理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仅是一句口号,而且是细致入微的教学行动。只有让学生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放权”给学生,放的是学习的权力和能力,也惟有如此,他们才能踏实地获取真知识,掌握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仆人”身份获得解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思维错误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推荐资讯